本次博士论坛上介绍的博士生课题分别从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话语学等不同学科切入对当下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Education, Tourism, and Migrancy in a Chinese Hmong Community”、 “Stories around Mosque in the Village of Najiahu”等课题思考的是现代性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文化与教育智慧的碰撞、冲突以及这种碰撞与冲突带来的社会变化,体现本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The Influence of the Missionary Education in China”, “Ritual Hermeneutics: The Continuing Ritual Heritage”、“ The Spirits of Sound: ‘Tang Diao’ Reci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ourse”等课题把历史问题现实、把现实问题世界化,关注的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iversity in Teacher Learning and Curriculum Change”, “Cultural Dynamics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in High Education” 以及“Comparative Curriculu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等课题则从文化多元性、跨文化交际以及教育创新等角度思考中国教育变革和未来发展。这些课题呈现出文化多元性、跨学科视野以及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批判话语分析、中国传统语言训诂研究等不同的方法在这些课题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大家能基于研究问题和分析文本灵活采用研究数据呈现方式与分析方法,体现出博士生们在研究问题选择和研究方法把握方面的进展。
点评老师们站在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对这些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评述,与会者则从各自学科视角相互提问和启发。由于课题的跨学科性以及参加会议者文化背景、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整个讨论始终处在热烈、轻松和充满火花的学术气氛中,体现出当代开放式社会科学的活力和原创性。论坛与西溪湿地以及高庄中国园林文化融为一体,会议从原来的半天延长到全天。特邀著名教授Popkewitz对在中国土地上用全英文进行如此开放而有深度的学术讨论感到不可思议,深切感受到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群体的学术视野、学术活力和学术开放性。
此前Popkewitz还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进行讲座,与我院跨文化研究所与教育学院课程研究所的老师开展了深入交流。
外语学院研究生科
2010年4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