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地点:紫金港校区东五201(西)
主题一:从修正行为看自然会话的动态合作机制(苏晨阳)
本研究以修正现象为观察点,从会话的生成和理解与会话者角色两个角度论证会话的动态合作机制。会话的生成和理解体现高度而高效的动态合作机制,会话者根据其他会话者发出的信号,动态调整自己当下或之后的发言和理解。同时,在会话的任一时刻,会话者各自担任不同的会话者角色,相应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对象的合作;会话者角色又是动态分配的,根据合作需要,说话人、受话人和参与者随时可能转换角色。动态合作贯穿会话的每一时刻,会话各方的动态合作共同影响着会话轨迹。
主题二:翻译中的双性同体(潘悦)
翻译文化转向后,性别研究与翻译研究便结合在了一起。女性主义翻译成了女性的喉舌,帮助她们以文字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主义翻译家认为女性并不是从属于男性的,就像译文并不是从属于原文的,它们是平等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女性在思想及社会地位上的解放,但是过度的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女性主义翻译“妇占”(woman-handle)了原文,使得译文成为了政治工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本文提出译者(特别是与原作者不同性别的译者)在翻译时应从双性的角度出发,做到双性同体,体味原作者意图,揣摩角色性格,在消除性别偏见的前提下极力再现原作。在此过程中,译者和作者展开了对话,不盲目反对也不盲从作者,译者的主体性也由译者和作者之间的主体间性替代。这极大地促进了男女关系的平衡,对译著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主题三:新闻翻译:意识形态在媒体话语中的语境重构(金荔)
新闻翻译在媒体信息的国际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关新闻翻译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仍有待进行更多的跨学科尝试。本研究将批判话语分析方法用于新闻翻译语篇的意识形态研究,对一则政治新闻的英汉双语文本进行了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的批判话语分析,总结得出新闻翻译是意识形态等多种语境要素在媒体话语中的语境重构过程,实质上旨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所属的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主题四:小议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茅慧)
随着语料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应运而生。曼彻斯特大学的Mona Baker教授率先引领语料库翻译研究进入自成体系的阶段。本报告将在简介语料库翻译的基础上,介绍基于语料库的两个翻译对比研究。一是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来对比两个版本的《红楼梦》;二是自建语料库以连接词作为切入点研究翻译共性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
主题五: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聊斋志异》中鬼狐文化的翻译 (靳晓莲)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之一,《聊斋志异》不仅引起了国人的极大阅读兴趣,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它由400多篇奇异的鬼狐故事构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鬼狐文化。理解《聊斋志异》就是理解这些鬼狐文化。翻译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2008年为止,《聊斋志异》的英译本数量已经达到了近20本,然而国内外针对这些英译本的研究却很匮乏。本文以《聊斋志异》的八个英译本为依据,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其中鬼狐文化的翻译,以期对将来的文化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
热忱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外语学院研究生科
外语学院研究生会
2010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