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外语学院校友创业与奋斗(采访校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11-16

★、第三篇:外语学院校友创业与奋斗(采访校友)

 

铁打的校园    流水的学生
                              ——访周大霖校友

 

    周大霖,88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工作于国家商务部,现任河南省沁阳市挂职副市长。
    阳光明媚的下午,见到了周大霖学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个精明能干的人:笔挺的西装,精心梳理的头发,焕发着神采的眼睛——散发着一种浙大人的气质。已经离开母校十九年的学长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
   “我以前是住在玉泉校区的,好久没回去过了,非常的想念啊,真的好想回去看看。”关于曾经,学长有很多回忆:旧宿舍楼墙上爬满了葱葱郁郁的爬山虎,窗前的树枝上活蹦乱跳机灵可爱的小松鼠,竺可桢老校长面容慈祥的塑像,树底下缓缓蠕动的“求是虫”,玉泉的一草一木,都藏着他们的点滴记忆,记录着他们的青春。也许紫金港更具有现代气息,更美丽,但就像学长自己说的那样,“玉泉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最美好的年华永远都因玉泉而存在。”
   望着偌大的紫金港,学长不禁感叹我们的美好生活,浙大语言系的第一届只有21名同学,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外语系已经成为了拥有强大的教学力量和完善设备的外语学院。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操作外语,提高视听说各方面的能力。时代在进步,沟通越来越重要,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幸福的生活,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教学条件提高自己的成绩,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能力,“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感叹之余,学长说了这样一句话。 每年都会有毕业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也同样会有新鲜血液注入,带来活力。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花开花落花又开。校园就在那儿了,是固定不变的,浙大是不变的,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是不变的, 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但走到一起了,来到浙大了,就“生是浙大人,死为浙大魂”。也许我们这些学生将来会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但我们身上流的,是浙大的血,我们对母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我们时时刻刻“以浙大为荣”,更将牢记“让浙大以己为荣”,为母校争光添彩。(撰稿人:郭颖)

 

 

 

一个终生爱诗的人
                          ——访汪剑钊校友

 

    汪剑钊,浙江湖州人,杭州大学81级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教,主要从事俄罗斯诗歌的翻译研究及中国新诗的研究和创作,被称为中国的“新生代”诗人。
   
乍地看去,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理着平头,带者一副无边眼镜,着一件暗蓝色衬衫——坐在人群中,并未显出什么不同。当记者提出要采访这位诗人校友时,他没有一丝的推辞,只是憨厚地一笑,客气地离开喧闹的人群,坐到一旁,单肘倚案——带着满面的笑容。
   
据了解,汪剑钊校友是浙江湖州人,杭州大学81级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学士学位),又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和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教,主要从事俄罗斯诗歌的翻译研究及中国新诗的研究和创作,被称为中国的“新生代”诗人。
   
与这位目光深邃而有着某种神秘感的校友谈话,便渐渐地被他的气质所吸引,渐渐地觉察到他的与众不同——他总是面带微笑,专注地听每一个问题,给人和蔼可亲之感,也许,这便是如他自己所说的:“因为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爱,每一个爱诗的人都善良。”
   
谈起自己的诗歌生涯,汪校友便滔滔不绝起来:
   
“从小学三四年级起,我就喜欢上了诗歌。当时的年龄太小,其实根本谈不上对诗歌有多么深的理解。我只是觉得,这种分行的文字特别美,念起来很好听,像艾青的《黎明的通知》、臧克家的《老马》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它们引发了我对诗歌的爱好,打开了我未来的路。”
   
在汪校友的一首诗里,我们就找到了这样的文字 :
   
“一段分行的文字,再缀上
     好听的韵脚,调整
     思念的慢节奏,从视觉
     渗透听觉…”
  
“您已出版了很多发人深思的优秀诗集,现在还仍然在写诗吗?”
  
“是的。很多人到了中年,比如35岁以后,就封笔不写了。但我认为,35岁之前写诗,可能更多的是出于那种青年的一腔热情或是梦想。只有而立之后,才是真正出于对诗歌和生活的热爱,也才是对人生的真正感悟。”
   
的确,眼前这位中年人是真正爱诗的,并可称得上是一位丰产的诗人,在中国新诗界、俄罗斯诗歌编译界及中俄文学研究界都极负盛名。只需上网稍微搜索一下,便可看到他相当多的文集和研究专著。当然,诗也爱他,是在诗海中的遨游赋予他自由的性格和诗一般的气质,甚至曾一度拒绝了出任文化部某处长这样令人羡慕的邀请。
   
提起当初为什么选择俄语专业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我们那时的文科生都是以进中文系为骄傲的——而我,是被调剂进俄语系的。”不过,可以看出,正是这样的调剂引导他走进了他奉献毕生的领域,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本次采访的最后,汪剑钊校友亲切地说,“要说对我们的学子有什么寄语,那就是希望他们能有爱——这是中国学生或者说中国全民普遍缺乏的。只有在繁重的工作学习的同时保持一分爱,才能让你的人生有所创造,有所归属。”(撰稿人:郑莹)

 

 

经历,最宝贵的财富
                           ——访孙旭东校友

 

    孙旭东, 89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上海远通快递公司总经理。
   
见到孙旭东学长学长,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与自然,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浙大赋予的气质,也是通过丰富的经历领悟到的特殊气质。虽然毕业近18年,但在母校学习的经历仍然是他最美好的记忆。外语,使得他与世界沟通,也成为他创业的有力工具,外语,使他的经历的以丰富,是他成功路上每一步的阶梯。

青春与激情并重的涉外导游经历

    杭州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作为一个英语系毕业的男生,作为一个活力十足的年轻人,他发现了杭州外国游人很多的特点,于是找了第一份工作,做一名英语导游。从最初带领外国游人游览中国美景,到后来作为一名既懂外国语言,有谙熟外国文化,生活习俗的tour leader,将中国人带到国外,做到了将中国与世界连接。他对这份工作有着这样的理解:作为一个导游,首先你能认识许多人,中国人,外国人,作为一个学语言的学生,我在做导游的过程中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真正的领略,这使我的眼界被拓宽,现在谈起来,我觉得是我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段非常好的经历。另外,当导游游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也是因为我的爱玩的个性吧,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个活泼轻松的笑容。

驻南非办事处取经经历

 

    由于经验的丰富,他的想法发生变化,他开始接触到外贸,到外贸公司作了一名驻南非工作人员。作为导游出身,他情不自禁的谈到南非是一个魅力无限的国度,他回忆起在开普敦看到印度洋与大西洋教会的美景时,眼里闪动着激动的光芒。在南非的两年中,由于英语流利,各种经验丰富,很快融入当地市场,认识了许多的外国客户,熟识了各种外贸的流程与详细的体系环节,渐渐成为了外贸公司中出色的一个主管。这时的孙旭东学长认识了许多搞物流(空运)的朋友,他们搞得只是外贸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利润很大,这使孙旭东学长的眼光被吸引到这个行业,于是他决定回国,自己创业,做国际快递业务,这也许是孙旭东学长在南非这个钻石之国挖到的最大一颗钻石。

创业?苦涩又幸福的经历

 

作为一个杭州人,虽然难以割舍下家的牵挂,创业初期孙旭东学长却仍选择了上海作为创业基地,因为上海更容易接触到国外的客户。1999年回到上海,2000年成立了上海远通快递公司,从公司的每一个客户,每一单生意,他都认真对待。“客户至上,服务第一”是他为公司设立的服务宗旨。在这样的坚持下,现在的公司已初具规模,与韩国,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建立了相互代理的机制,开出了多条国际快递(空运)专线,并与UPS、TNT等全球快递网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所一直推崇的“桌到桌”的服务理念在“门到门”的行业标准上更进一步,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谈起当初的创业,虽然经历了种种挫折,但那都已成为了美丽的回忆,这种经历也以沉淀成了幸福。孙旭东学长队这个行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在中国的黄金十年,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原因。

 

忠告:社会,呼唤一专多能

 

    作为一个成功的学长,孙旭东学长凭他在社会上的经验,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社会,呼唤一专多能。作为外语专业,外语就应该是我们的“专”,学外语,就要把外语学精,不仅要能说,能写,能与外国人交流,更要能够将目标国的政治、经济学精,要能辩论,能谈判,能与外国人谈一切他们懂得东西,这样你才能在谈判桌上,在国际法庭上,显示出你的专业和精通。多能,就要求提高个人素质,在与人交往时和人家谈谈音乐、谈谈体育这也是与人拉近距离得很好途径,谈到这里他笑着说:我那个时候是“德才兼备”,是院跳高纪录的保持者,还是校足球队主力,作为外院的男生,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目了。(笑)但多能,不是多证书,多奖状,这么多的比赛与活动,重要是的参与,是过程,而不是结局。在校园里,在社会上都是这样,不要去过多地考虑名利,应该更注重实际,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做“无冕之王”。
   
学长自始至终的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得益于浙大踏实严谨的校风,这形成了他骨子里的一种处世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知识,这种气质使得他在大学之后的日子里亦收益颇深。他对外语学院的感情溢于言表。
   
我们为有这样优秀的校友感到骄傲,在这里,我们也祝愿这个可亲可敬的学长事业蒸蒸日上,万事如意!

 

 

 

 构筑人格,成就明天
                            ——访齐红儿校友

 

    齐红儿,88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就职于商务部,后在美国微软公司工作两年,参加过博鳌亚洲论坛,现自己开办企业,是一位企业经营的成功者

 

重返母校忆往昔

 

   重回母校的齐红儿学姐很开心,她笑着翻看着纪念册,手指在集体照上反复摩挲,上扬的嘴角不时吐出几个多年不曾念过的名字,有时还会念叨几句曾经学过的德文,她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了,虽不忍打扰她,可还是冒昧的抛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19年后回到母校,您有什么感受?
   她笑笑,答道:自然是很激动、很兴奋。我曾经是住在玉泉校区的,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也回去过几次。每每回到母校,都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记得寝室里姐妹相互嬉戏、彼此分享秘密;记得在食堂排着长长的队伍打菜,可排到自己时,想要吃的早已售光了;记得炎炎的夏日跑到篮球场凑热闹,顺便给自己欣赏的男生偷偷加油;记得在社团活动中认识结交了好多朋友,大家有说有笑共谈理想……随着学姐的描述,我仿佛也跟着来到了陌生的玉泉,经历着大学生活的点滴美好。
   对于紫金港,学姐感到是陌生而又熟悉的,陌生是因为第一次来这里,看到的都是新面孔,惊于外院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喜于这样的变化。熟悉是因为这里还有教过他们的老师,充满着和他们年轻时一样有激情的浙大人。

 

构筑人格成一生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四年时光看似很长,实则一晃而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规划时间,以便在毕业时不抱后悔之心呢?学姐说:“最重要的是构筑人格。”短短四字,浅显易懂,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
    学姐认为,四年时间里,最主要的是知识的获取,“学生学生,以学为主”,只有学好了,才能去顾及其他事情。这里所指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课业知识,还要时时关注国内外大事、多了解各国文化,尤其是你所学语种的文化。这点对我们这样学习语言的同学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要多了解其他各方面知识。学校为我们开设各类通识课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种情操,而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么好的条件,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求得全方位发展。另外,我们学习语言的人如果仅仅会背单词、背词组,仅仅能读懂文章,“那我们只是“哑巴”,和没学过外语的人没什么不同,”我们要努力张嘴,尽可能张嘴,大胆张嘴,这样才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
    构筑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大大小小的社团中,我们会收益很多——我们可以结交很多的朋友,获得许多有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信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学会宽容忍让……所以,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努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将来才能在社会上走得更好。
    采访结束时,学姐不忘送上对我们全体外院人美好的祝福:祝大家用美好的人格换回明日的成功!(撰稿人:郭颖)

 

 

加强团队建设 提高执行能力
­                              ——访卢方利校友

 

    卢方利,杭州大学81级学生,现为萧山闻堰镇党委书记。
  “我们要求机关干部在‘树创’活动中切实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着力提高工作执行能力,为闻堰加快建设‘人居休闲之城’、打造‘生活品质之镇’作出积极努力。”闻堰镇党委书记卢方利说。
  卢方利说,现在闻堰人最关心的事,就是集镇老城区的改造问题。这一旧城区块改造规模目前在萧山是最大的,面积接近800亩,涉及1000多户居民和几十家单位。旧城区要怎样改造才能让老百姓满意?我们认为,旧城改造能否顺利推进,关键还在于干部,只要大家能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风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卢方利说,一是要有坚强的团队精神,二是要具备高效的执行能力。要把工作做得又好又快,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关键,能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
  应该说,现在有些机关干部,个人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但与其他干部共同去做一项工作时,往往很难形成合力,发挥不出团队作战的优势。也有一些干部遇到工作中的困难,往往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干部具备“应作应为、敢作敢为、能作能为”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不折不扣地把工作做好。
  
“今年,闻堰镇提出要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软件、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这些发展的目标都需要全体机关干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执行能力才能实现。”卢方利最后表示。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访刘燕校友

 

    刘燕,英语专业毕业,现工作于美国乐怡旅行社有限公司。
   
初见刘燕学姐,便感受到一种端庄,这正是她独特的经历赋予的独特气质。

 

异地深造,收获颇丰

 

    刘燕学姐在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向周围的许多同学那样急于找份工作,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规划,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人生的方向。于是,她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对目标的执著追求,只身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国求学的路途。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种选择无疑是艰辛的,因为需要她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也许不会有人想到,这只单薄的身影会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渐渐的强大。可是,刘燕学姐做到了,以她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向着她的目标迈近了一大步。她凭借着专业的优势,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
   
在惊叹于刘燕学姐的成绩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她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就像她所说的,在美国求学的那段日子里,的确是辛苦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在那里学到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忍耐,什么是持之以恒……收获还是颇丰的。
   
这也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门语言,一种工具

 

    谈到语言学习,刘燕学姐反复强调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不要把它当作专业来学,掌握一门语言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努力去多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来丰富自己,比如,法律、经济、旅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这么激烈的世界有立足之地。
   
当我向刘燕学姐提及外院的培养模式时,她十分赞同这种方式并鼓励我们要多进行其它学科的修读。
   
学姐的话很实在也很实用,的确,仅仅会一门外语对于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涉猎,交叉学科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重返母校,流露心声

 

    当我问起回到母校的感受时,刘燕学姐深情地说:“是浙大培养了我,是外院塑造了我,回到母校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一种青春的力量!”
   
访谈最后,学姐不忘我们外院的新生力量,殷切期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撰稿人:华程)
                                                   

 

用自己的汗水浇注成功
                           
——访凌葆春校友

 

    凌葆春, 89届德语专业毕业,现任浙江格兰工贸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凌葆春先生于1989年进入浙大外语学院(当年的杭大外语系)就读于德语专业,1992年从浙大毕业以后,便一直从事德国方面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工作。随后他去了德国,在德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在学习了相应的技术并积累一定的资本后,他回到国内,于2004年11月2日 正式成立合资经营的(港资)浙江格兰工贸实业有限公司。格兰国际有限公司现拥有杭州总部(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9号大华星河商务大厦3楼),以及德国分公司GLAND GmbH,主要从事纺织品、工艺品、室内装饰用具的生产和自产产品的销售,以及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不含分销业务)。
   
凌葆春先生今天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仍不忘昔日在浙大学习奋斗过的日子和那些一起并肩努力四年的同学。先生说当时的外语系学生的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浙大各个专业相比之下最勤奋的一批学生,同学们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为了学一门本领,为了在今后的竞争舞台上更踏实的立足,为了今后的工作就业路能够走的更加顺畅,都是咬牙拼命,在有限的资源资料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的。先生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但能够掌握一门语言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浙大带给先生最多的就是这份值得,这份一辈子都不会失去的宝贵生存技能。
   
先生过去奋斗的十多年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莫过于他的勤奋、坦然、坚定,先生说其实要立足于现今社会,掌握一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在德国公司工作也是学习的过程中,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千辛完苦的创立了现在的公司。在公司创立的前几年中,先生每天晚上都是在别人酣睡时继续坚持工作,几乎所有日子十二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没有双休日的奋战,成就了先生,他的成功是基于浙大给他的机遇,他的成功更是依靠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无数人知难而退的时候,他依然屹立不倒,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珍贵的幸福。
   
先生还说现在的社会人才竞争比他们那个时候更加激烈,如果想更有竞争力,拥有成功的可能,那必然不能只学语言。年轻时是学习最好的光阴,不能浪费。而且对成功而言,聪明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相信浙大的学生都是聪明的,但一样智商的人最终的结局却会有巨大的差异,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勤奋上。此外,还要有个乐观的心态,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没有失败,当人被笼罩在这样那样的挫败感的时候,坦然的面对,冷静的去直接解决才是走出来的最好途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良好的心态可以弥补在天赋上的差距,何况本来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别人的知识,别人的技能终归是别人的,转变为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灿烂人生是要面对巨大挑战的,光靠聪明而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但用自己的汗水浇注的成功,是最幸福的成功!(撰稿人:徐碧远)

 

                                        

 

拓宽知识面,至关重要
                            ——访林威校友

 

    林威,1981—1985就读于杭大德语专业,现工作于西门子杭州分公司。

 

    缘于杭大,情系浙大

 

    林威学长就读于浙大的前身——杭州大学,但谈到此次回到美丽的紫金港,林威学长仍有很多感触。他说,虽然他并没有在这里读书,但是对浙大的情感却是始终不变的。回到母校,让他感受到了一份温暖,一丝欣慰,一点新鲜……
   
回到了外院,让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工作经历,体会颇多

 

    林威学长毕业后被分配到西门子杭州分公司作翻译,有一次,一个德国代表团来参观访问,由于只有这一个德语翻译,刚参加工作的他就被派去担任此次的翻译任务,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词汇的训练,林威学长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任务,虽然可以和访问团的人进行日常性的交流,但是在涉及到一些技术词汇时就无从下手了,这让林威学长深深地感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经历中,林威学长逐渐丰富着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了颇多的科技词汇。如今,在繁忙工作的历练中,林威学长已经可以对他的工作应对自如了。
   
林威学长向我们讲述了他工作时的经历,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拓宽知识面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情谊深厚,寄语外院

 

    每当提及外院,林威学长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对外院的情谊是深厚的,视外院如家,他说现在教学条件要比他们当时的好,信息反馈量也要比他们当时的大,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他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够拥有一份美好的未来!
   
祝愿外语学院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性人才!
   
祝愿浙江大学明天会更好!                    (撰稿人:华程)

 

 

同是浙大人
                                ——访李晨、何啸校友

 

    李晨,外院93级英语专业,现任宁波开发区前程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啸,外院93级英语专业,现任宁波开发区前程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五部主管。
   
我们是浙大人,我们是浙大外院人。
   
110周年,我们回母校庆祝她的生日——
   
同为93级的校友,同样来自英语专业,李晨学长和何啸学长现双双供职于宁波开发区前程进出口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进出口商品业务的宁波开发区前程进出口有限公司已从2004年刚起步的小公司渐渐地开始扩大规模,现已在宁波市中心拥有较大的展厅,并为国外的客户以及国内的产品供应商所信任与认可,在以两位学长为首的年轻领导团队的带领下,公司的发展前途无限看好。
   
及就业经历时,笔者最大的感受在于:比较成功的创业都需要在一定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来获取经验作为基础。李晨学长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某外贸公司业务部工作了些许年头,了解了该类型公司的运作流程,也形成了自己对管理艺术的基本认识。我们从中也可以借鉴到,要了解一个行业、深入一个行业,最好还是多给自己创造一些锻炼实践的机会,从基层开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就是所谓不要把自己定位得过高。
   
学长十分风趣,他们带我们回顾了曾经的充满大学生色彩的校园生活,特别是其中的一个两位都难以忘怀的片断。住在老校区的他们一天晚上一起溜出学校看电影,结果回来得太晚,无法从正门进去了,唯一的方法——爬墙,“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两位学长身手矫健地正在翻墙进入校园,恰好遇上保安巡逻,紧张得他们一个趴在墙上,一个躲在草丛中,不幸的是最后那位趴在墙上的还是被逮住了……
   
如李晨学长所说:精彩的生活片段是不胜枚举的,因而更加怀念,甚至觉得现在能再回到母校重新体味学习时光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如此看来,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我们要加倍珍惜这段青春岁月,也为我们身处外院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而倍感荣幸。
   
由于正值110周年校庆这样的在学校历史上难得的重大时刻,两位学长当然谈到了以下对学院发展的看法。
   
浙大外院要提升其在全国各同类水平院校中的竞争力;浙大外院要积极改善它在语言教学上的硬件设施;浙大外院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尤其语言上的综合素质;浙大外院更要努力打响它在全国以及国际中的教育知名度。
   
这些远大的目标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外院人共同奋斗的。
   
我们是浙大人,我们是浙大外院人。
   
110周年,我们回母校庆祝她的生日。
   
学长对母校的深深热爱和面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所拥有的谦逊与积极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从李晨和何啸学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浙大外院学子的优秀风采,也领略到了浙大外院学子的儒雅风范。
    也在此转达两位学长对学校,对学院的良好祝愿,对学弟学妹们的深切寄予。
  (撰稿者:贺晨)

 

                                 

 

明天更美好
                             ——访金海东校友

 

    金海东,外院92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为宁波盛高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时光荏再,依依母校情

 

    一批批校友的到访,为浙大外院所在地——美丽的紫金港校区增光添彩。这些学兄学姐们,不但带来了对母校生日的深深祝福,也带来了对我们这些仍身在菁菁校园里的学弟学妹们的殷切鼓励。
   
他,如今事业有成;他,在毕业15载春秋后,在浙大110周年校庆中重返母校。
   
1988年,金海东作为一名英语系的学生入读杭州大学(现已为浙大一部分)。在大学里度过了四年美好的青春时光后,于1992年满怀理想地毕业,回到了家乡宁波,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当时刚出校门的他并没有马上选择创业,而是经过双向选择的招聘方式进入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在那里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特别重要的是渐渐摸索出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这样的工作经历或多或少为他今后自己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现在,他有了自己经营的公司——宁波盛高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开展外贸业务,经营范围涵盖杂货,日用品,五金工具,电器,礼品、轻工产品等,某种程度上他如今所从事的进出口贸易也算是使所学的英语专业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学长谦逊随和,在参观了紫金港校区部分区域后由衷地感叹:“条件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当年每月大概的生活费80-100元足够了,现在应该是要翻十倍左右。”感慨颇多的是社会的发展,也算是对现在大学生生活条件的肺腑之言吧!“我们那时候一块大排才卖五毛五呢!”学长的话和他言语中流露的那份感叹把我们都给逗乐了。
   
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学长脑海中那曾经的食堂,曾经吃饭的有趣场景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借此校庆的时机回到母校,体会与当年同学的亲密相聚,重温大学生活也算是一种不一般的感受。
   
外院是采访过程中提得最多的话题,同是外院人,不一样的情怀自然是溢于言表,如今外院的主体是当年杭州大学的外语系,学长提到了我们现在的西溪校区,提到了学校合并的历史,眼里暗含的怀念与不舍令笔者为之动容。“越来越好”是学长对外院发展的良好祝愿。
   
关于大学的英语学习,学长也谈及了自己的体会。他认同了英语是应用领域中的“万金油”的说法,但也同时指出如今他所应用于工作中的英语与当年在大学中所学的英语语言文学大有不同,现在应用较多的还只是限于商务英语这一块,而且多年前所学的二外德语现在也只记得几个句子了。在对自己随着岁月流逝所渐渐遗忘的知识深表惋惜的同时,学长阐述了几点学习方面的建议,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积极地Practice,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在语言的表达上,在阅读理解上都要努力学好,以此为目标扩大词汇量会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难得的校庆日里遇到优秀的学长,同时也从学长那儿得到了不少诤言。在此转达学长对我们所有学弟学妹的期许:希望我们在外院明天更美好。  (撰稿者:贺晨)

 

                                   

坚持,实现自我
                                 
-----访黄敏珍校友

 

    黄敏珍,浙江大学英语专业90届毕业生,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秘书。
   
炎热的夏天,开着冷气的房间,微冷。黄敏珍校友的脸上挂着微笑,显得又端庄,又干练。她有些激动地回忆着在玉泉的那些日子,想起当老师的生动讲解,想起那种攻克数学题的成就感,想起大一时出门一定要佩戴校徽的骄傲之情;想起仅有的20个同学一起欢笑一起哭的深厚感情,她笑着,脸上满溢着一种拥有过才有的幸福,无比陶醉。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大学生活给人留下的美好回忆是那样的恒久,值得珍惜。

 

我想我一定要留下

 

    谈到她的工作,她是86年浙大英语系招的第一批理科生,90年毕业。毕业后本来想英语系毕业的学生,前途会一片光明,结果却是进了一个很小的工厂,还需要进车间。当时真的是没有准备,但是她还是坚持着,她说:一个是因为厂子虽然小,但是每个人都很有信心,大家很团结;厂长也非常敬业,关心员工;从上到下的一种浓浓的凝聚力让我不得不留下;另外,我真的是非常喜欢杭州这个城市,当时玉泉后面就是植物园,常常去玩,从心里被这座城市迷住,我想我一定要留下。现在想来,工厂的历练让我懂得了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由于两个月的车间工作中她出色的表现,很快成为当时厂长(现在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的秘书。很早开始工作,很晚才结束,但是觉得很快乐,公司的文化,一种融洽的氛围让她实心实意地为它工作,这正是娃哈哈的魅力所在。从很小的一个厂,到现在的驰名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二十年来,娃哈哈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这位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母亲”的汗水。
 
   这几年公司招收大学生时,她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坚持的精神。公司真的非常用心的培养,可是有些大学生却吃不了苦,不能忍受工作初期的挫折,抱着“大不了我就走人”的态度,这是特别让公司伤神的,她想对母校的学生说:坚持,就会成功。

 

我希望母校更上一层楼,外院发展越来越好

 

    谈起现在的招生方式,她感到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样的学生不仅对语言很热爱,而且口语,听力等许多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也都很强。占主体的理科学生学习英语专业有优势,但是也存在不足。她以自己为例,说:在涉入社会后会发现,我们人文方面的功底比较薄弱,尤其是地理等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最好趁在学校,有良好的机会和条件,系统的学习,多看书,增加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更容易融入社会,更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现在对英语专业同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能说,能写,更强调一种native.要像母语一样流利的应用。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敢说敢练,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这也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双专业精英培养模式,黄敏珍的评价很高,在第二专业的选择上,她强调了一定要有兴趣,另外应用性强的专业也是很好的选择。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感到了学姐作为一个浙大人的自豪感,在一百一十年校庆之际,她祝愿母校在以后的日子里更上一层楼,祝愿外语学院越来越好。(撰稿人:田霖)

 

 

要有自己的思想
                     ——访傅威校友

 

    傅威,于1985年就读现位于浙大西溪校区的外语系,主修英国语言文学,现就职于与国家商务部平行的宁波贸易促进会。
 
  傅威学长,于1985年就读现位于浙大西溪校区的外语系,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表现良好,担任过学生干部。
   
傅威学长现就职于与国家商务部平行的宁波贸易促进会。贸易促进会主要负责组织企业与一些与中国未建交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展览,以及国际贸易上的法律仲裁。
   
傅威学长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可也不要盲目的听信别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然后他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傅威学长主张大学生应该尽早接触社会,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到各大公司实习,那将会让你学到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就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来说,大学教育与现代企业脱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代的企业,不管是国际型大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和私人小企业都青睐那些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人才。大学只不过是打基础的一个平台,真正贴近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他们要的不仅是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看中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到各大公司实习,要学习的是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傅威学长还认为面对现在就应该尽早考虑就业的问题,那么要求大学生要有方向性的选择、侧重对自己未来职业有帮助的课程。平时要积极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来培养自己与他人沟通、组织及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当问及当时他学习英语的情况的时候,他提到他们当时艰苦的学习环境,能够供他们利用的学习资源很少。就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傅威学长依靠他自己的特有的思想学有所成。“ 外语在社会上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单单掌握好外语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出生的傅威学长对外国语学院的同学说,外语固然重要,但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那么作为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怎么才能在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的个性,让招聘单位有招聘你的理由。例如说,你精通外语,可以翻译很多重要文件,但是如果你仅仅精通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有国际贸易、金融等这方面的知识,那么你一个人可以完成几个人的工作。招聘公司是不是更愿意招聘一些这样全面的人才呢?因此,在我们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利用浙大开放的学分制度,选择一些对自己将来全面发展有益的课程。
 
  对于现在的出国留学热潮,傅威学长并不赞同和支持。他认为目前国外的发展已经停滞或者是滞后,真正的机会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现在国外有一大批华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让自己的儿女学习中文,希望他们将来能回到祖国就业。傅威学长认为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对未来的发展设想来决定是不是要出国留学。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
   
当然,他笑着说,这只是我的经验,适不适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
  
 送走了傅威学长,远远地看见的是一个执着而坚毅的背影,在今天这个发展迅速的中国,作为一个成功者不仅需要开阔的知识面,还要有良好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更重要的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撰稿者:李诗晨)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