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信息

常用信息

【外语名家谈系列3】许国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4-26

  许国璋,1915 年冬出生于浙江海宁,1927 年考入美国南长老会(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 n Church Mis2sion , South) 在嘉兴创办的秀州中学,1930 年考入美国监理会( The American Met 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创办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名师的循循善诱, 自觉、自律的学习态度使许国璋在中学期间养成了“读书自觉进行”(许国璋1988 :189) 的自学习惯,为其一生从教、问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许国璋就读秀州中学时, 英语在该校是仅次于国文的主课。科学课程虽用汉语教材, 但数学、理化、世界史地及选修诸课, 专门词语却用英语。学校重视英语演讲比赛、背诵比赛、写作投稿等课外活动。学校的运动会、球赛等体育活动, 也悉用英语(许国璋1988 :190) 。秀州中学注重教学的职业性和课程的选修性。学校“教师有办教育的理想,是这一中学的特点”(许国璋1988 :190) 。英语老师对学生“不逼不催”,以培养学习自觉性,对学习不足“也不甚责”,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心理学老师教导他,学好英语就能更好、更多地看外国书籍。通过英语获取知识是真正的“学问之道”。这些都促使许国璋渐悟“读书自觉进行,总有收获”的道理。

1900 ,美国监理会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 培养“于汉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英文达出,于英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汉文达出”的“学贯中西”的通才。1930 年许国璋入东吴附中时,东吴大学已建立了完整的初、中、高三级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学部“除了极少数几门课程,其余不但都用英文教本, 而且不论是外籍教师或是本国教师,一律都用英文讲解,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一律得用英文答卷”。附中课程除中国语文、历史、地理等外, 其余都用英语课本,用英语教学,以便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应用英语的能力” ,“将英语用作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东吴附中高中部有非常高的英语入学要求:能用英语学习大代数、解析几何、生物、化学、外国地理、升学算学、升学化学和升学物理等必修课程。许国璋从秀州中学初中毕业时没有参加东吴附中高一年级的入学考试。这是因为秀州中学初中和东吴附中初中在课程设置和英语教学程度上均有差距。在课程设置上, 秀州中学初中主要开设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真正的理科课程只有“算学”,而东吴附中初中除开设上述文科课程外,还开设“几何”、“物理”等对秀州中学来说是高一年级的课程;在英语教学程度上,秀州中学初中虽然开设英语课程,但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只是专门科学词汇用英语,而东吴附中初中不但开设英语课程,而且除了中国学术政治等少数课程外, 其余都用英语课本, 用英语教学。根据东吴大学对秀州中学等特别约定学校“具有附中初中二、三年级相当程度者可以参加插班考试”的规定, 许国璋1930 年从秀州中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通过了东吴附中初三年级的插班考试。

良师导引,是许国璋早年开始自学读书、步入英文的关键。东吴附中的吴献书就是这样一位良师。吴献书是最早在东吴附中教书的大学毕业生, 是东吴大学“开辟时代之人才”。许国璋考入东吴附中初三年级,“有幸在班上随吴献书先生学英语, 一年后升入高中, 1932 1933两年内又幸遇吴师,总计在东吴附中四年,三度受教于吴献书师。”身为大学教授,“年近花甲”的吴献书除在大学和夜校授课外, 还在中学担任英语语言、写作、文学和翻译多门课程的教学,“每周上课10 多节,”但从“无倦容”。吴献书“教我们中学英文,却跟教大学课程一样认真负责”。吴献书的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遵循吴献书的方法读书,“毕业后升入大学,看英语原著绝少困难,此可谓教学者之上策矣”。在语言教学上,吴献书“朗读课文, 发音却那么准确, 诠释词义, 讲解又那么清晰”。吴献书还著有《英文文法作文合编》、《英语正误详解》、《英语正误练习册》等教科书;他教写作时,不求用词准确,但求“行文之确切与遒劲” ,学生的作文“改的不多而批语极详,学子尤为得益” ;吴献书教翻译颇有良法,既注重翻译理论的阐释,又注重翻译实践的应用,更注重启发式教学。他的翻译教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明显的, 而且也是‘立竿见影的。不到一年,我的翻译习作就在杂志上发表了” 。吴献书教文学时,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编《英美文学入门》为参考教材, 参照大学教学模式,开设专栏,进行专题教学,如“选读名家散文作缜密之研究”,“择小说一种诵读并讨论”, 研究名著“修辞学中各种比喻法之应用”,探讨诗歌“词藻及律之读法”等等,“从不细析文化,亦不多讲时代背景。讲文章,懂其能懂者,会之于心, 略其东方学生一时不及懂者, 这是学英语最快最可靠的途径”。吴献书“用启人的智慧, 教育哲学的原理,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得那样轻松愉快, 而又那样成功”。吴献书独特的教学思想是“多看多读”,“视急于求成为教学之愚妄”。他反对在学生英语基础尚不坚实时僵硬地模仿, 急于求成, 更反对“今日教一句,明日即希望学生活用”的做法, 因为“学生接触语言尚不过一言半语,难怪造出之句形似英文而实为中文也”。吴献书认为英语学习应在“多看多读”中逐渐掌握,许国璋对此记忆犹新。吴献书在教初三年级英语形容词从句与分词短语两个语法大项时,前后不超过半小时,只用了大约五六个例句,最后还不忘提醒:“这类句子你们现在还出不来,不要硬去模仿, 日后见多了, 自然会做”。他还特别重视文学作品的朗读, 而且是整段文章、整篇文章的朗读, 因为“朗读好坏, 可知理解之深浅”。吴献书“多看多读”、“重朗读”的教学思想对许国璋英语学习甚至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50多年后许国璋在一次报告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学业的成功,还是离不开老师的指点的。我中学时曾经遇上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姓吴叫献书。我那时才十几岁,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的教育经验在什么地方? 今天,我愿意无保留将它传给同志们”。为了纪念吴献书, 许国璋在苏州大学(东吴大学) 建校90 周年之际特撰写纪念专稿《老东吴回忆———饮水知源敢忘所自》:“就学问论, 钱钟书老师指引最多,吴师之教导,亦为关键。余少年受教于吴献书师,壮年问学于钱钟书师,钱师导我,乃入哲学,吴师教我,始识英文,可谓幸矣”。

背书是秀州中学记录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六分之五。正是通过背书,许国璋发现了自己英语学习的潜力,而且还初步认识到读书应在“不逼不催”的前提下“自觉进行”的道理, 从此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爱背英语”。

1931 ,许国璋升入东吴附中高一, 时值“九·一八”事变,学校被迫提前放假,翌年春季开学又逢日军进攻上海, 被迫延期。在家4 个多月, 许国璋阅读了《红楼梦考证、《尝试集》、《短篇小说》等新文化书籍。这些书籍不但激发了许国璋对文学的兴趣, 而且还使许国璋养成了“读书要有耐性,要看下去, 直到看出味道” 的习惯。有了读书的耐性,许国璋便开始“自己念书, 完全自己念”《莎氏乐府本事》( Tales From Shakespeare) 等名著。对于许国璋来说,该书生词多, 有时一页多达二三十个, 阅读难度非常大。开始时,许国璋借助字典,“每页注的生字密密麻麻” ,不但阅读速度慢,而且读完了几十页后仍感到“似懂非懂”。于是,许国璋不查字典,只看注释,却“能粗知其意”。由于注释在文末,查阅不便,许国璋干脆“舍注而读”。等读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最后3 个悲剧时,许国璋不查书,也不读注”, 更“不顾生词而观句子全局”, 对于无法读懂之段“亦不停留,读可懂之段”,寻找故事线索,发现描写佳句。全书读完,许国璋再将整本书重读一遍。四个月的读书,许国璋获得了读书的乐趣,掌握了“读书良法”,决定了此后读书的道路。

高二时,学校开设了一门阅读选修课程,教材采用上海刊行的英文版《中国评论周报》, 每周1 , 16,32 ,其难度即使对于“今(80 年代) 之大学生恐也难胜任”。由于开学报到晚, 未能选修该课程, 许国璋自费订阅该周报, 挑战自我, 按照吴献书英语学习“多看多读”之读书良法,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地自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 对于这份“颇感其难”、“难以理解”的读物,许国璋逐渐“能解渐多,兴味亦增”,对于选修该课程的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也能回答解决。经过一个学期的自学,这份具有挑战性的读物对于许国璋来说“困难似已不大” 。这次自学给了许国璋成功感, 并鼓励着他向“更大的成功进军”。高三时,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 由吴献书教学,每星期3 课时,要求完成1 篇名著的阅读。对于短篇文学作品, 学生只要按照吴献书“重整段朗读”, 注重“欣赏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3 课时完成1 篇短篇名著的阅读“亦不甚苦”。但选入英美文学课程最后一篇的是《该撒大将》本事,作者Quille r2Couch 把《该撒大将》历史剧写成纪事本末长篇,30 ,一万二千字,阅读难度较大。许国璋不顾“时在冬季,室内坐着脚冻”,一边“走动取暖”,一边“取长篇朗读,第一遍约五小时,以后稍快,最终亦不少于三小时, 三四遍以后, 易懂之段即时读时背, 这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入门”。

许国璋养成“读书自觉进行”自学习惯的过程也是其逐渐收获的过程。首先是能在“不逼不催”的前提下自觉读书,并“能解渐多”。随着读书的深入,许国璋读书“兴味亦增”,尝到了自学的乐趣和成功感。“班上同学偶有难句不得解,问我,我也有解通的,问愈多,解通也多; ”许国璋“读书自觉进行”, 坚持不懈地自学,“最得益的,还是养成了自学英语的习惯”,这一习惯使其终生受益。许国璋“读书自觉进行”使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1934 年高中毕业之际许国璋参加英语大考,要求“重述该撒本事”,两小时内交卷。许国璋“奋笔疾书,思路甚快”,而且“答得很详细, 句子也比较顺。句法也有变化, 只觉得无心造句, 句子自成”。又由于许国璋英语基础扎实,用英语学习科学也得心应手。高中时期, 许国璋各学科成绩突飞猛进,已列年级前茅。毕业考试不但各学科成绩均在80 分以上,且总成绩已居年级之冠。许国璋“读书自觉进行”也为其进入大学深造奠定了坚实的英语基础。许国璋东吴附中毕业后, 放弃直升东吴大学,且免缴全年100 元学费的待遇,以优异的成绩转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管理学。许国璋的英语才华在上海交通大学得到了充分地展示。1936 5 , 以许国璋为主辩的上海交通大学辩论队,经过层层淘汰,最终获得华东六大学英语辩论赛冠军。1936 9 ,许国璋又以优异的成绩转考入清华大学西方语文系二年级。

    “多看多读”、“朗读而能背诵”是许国璋自觉进行英语学习的座右铭。许国璋这一英语学习思想深刻地体现在他60 年代主编的4 册《英语》教科书中。《英语》自出版后曾多次修订、再版, 通行全国30 多年, 受惠者不计其数,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英语学习、教学和研究。在编写体例上,“语法”和“语音”是《英语》的两大最基本教学内容, 分别占20 %225 %的篇幅。对于“语法”和“语音”学习,《英语》不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而是将它们系统地编写在124 册中,引导学生在2 年的不断练习、逐步使用中活用,反对“今日教一句,明日即希望学生活用”的做法,体现了许国璋“多看多读”、“不要怕多学,但怕学后就用” 的教学思想。“朗读而能背诵”贯穿始终。第1 册作为基础, 朗读要求最为广泛, 既有朗读语音、单词、词组、句子、对话和课文的操练, 又有快读词组、短语和句子的要求。从第2 册开始, 每册的朗读重点分别集中于音节、单词、词组、句子等某一单项或相关项,循序渐进,由易渐难;英语学习不但要“多念多读,敢念敢读,还要敢于大声朗读,敢于背诵”。第1 册重点虽为朗读,但至少有8 个单元有“熟记单词”、“背诵课文”、“背诵诗歌”等要求,占总单元数的三分之一。第2册要背诵的中外诗歌或谚语6 ,占总单元数的三分之一强。第3 和第4 册则几乎每课都要求背诵课文相关段落或诗歌和谚语。以“阅读”提高学习兴趣和英语文化素养。在第1册的后半部分,当学生的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后,除正常的课文外《英语》及时补充了“九篇外国寓言和故事作为阅读材料”,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感性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第2 册各单元更有补充阅读,但这些补充阅读没有任何练习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培养欣赏能力。在17 篇补充阅读材料中,只有1 ( The Sun a ndt he Wind) 为幽默欣赏,其他16 篇均为外国名著节选、希腊神话故事、外国小说名篇、优美童话故事、发明家传记等文章作品,以期通过神妙的文学故事把读者吸引到英语学习中来。第2 册到第4册共有52 篇课文,涉及外国名著、小说节选、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名人佚事、作家传记、世界新闻等就有40 篇左右,约占总篇数的80 %。这些英语文化阅读材料的筛选体现了许国璋反对“重日常操练,轻文化素质”的实用主义倾向。许国璋先生毕生致力于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 并“为之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学习、教学、研究、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是其毕生英语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结晶, 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宝贵财富。他“多看多读”,“朗读而能背诵,”努力培养自学习惯的座右铭也是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外语基础阶段学习者的座右铭,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养成习惯的学习者, 会在以后几十年中让这一习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自顾卫星著,许国璋早年英语学习轨迹,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39 卷,第4 期,2007 7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