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2014・外语学院青年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5-20

 
        青年教师是外语学院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外语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2014516830分,2014·外语学院青年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五-201如期举办,来自外语学院12个研究所的60多位青年老师相聚一堂,围绕“Reason • Romance ·Resonance”,针对文学、翻译、文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此次青年学术论坛开幕式由外语学院副院长马博森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袁清女士、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褚超孚教授和外语学院前常务副院长范捷平教授到会致辞。首先,袁清女士就外语学院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人才输出工作进行了肯定,并且针对外语学院与其他学院合作的跨学科研究建设进行了展望;褚超孚教授则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不要懈怠,迎头赶上;而青年平台创始人范捷平教授则更加精辟地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个字概括了本论坛活动举办的目的。他提到说,外语学院在这几年学术研究上已有一定的广度,然而学术研究的深度还不尽如人意。希望广大青年教师能够顾潜心学问,不止步于教学,以包容“天下”的人文情怀,在科学研究上更上一层楼。
 
青年学术论坛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简短开幕式后,930分,论坛进入大会发言第一阶段。在青年教师创新平台主任梁君英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程乐教授、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所的李文超老师、德国学研究所的刘永强老师和跨文化研究所的杨建平老师一一登台,分别就各自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主旨发言。有的对英语文法和德语文法的差别进行阐述,有的则以人类最初在恐惧心理作用下完成的献祭行为为例阐述了象征的起源,有的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述而不作”的方式呈现战争记忆等等。每位老师的发言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主题、不一样的思考。
 
简单午餐后,下午论坛首先开始的分小组讨论活动。60多位青年教师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分成了7个讨论组,讨论组的人数有多有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交流热情,无论是文学方向、文化方向、翻译方向,还是应用语言学方向和语言学方向,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展开了愉快而热烈的探讨。时间过得飞快,分会讨论结束,但大家似乎仍意犹未尽,一路从分会场聊到茶歇处,聊进了主会场。在分会主持人进行简短总结中,无不让大家感受到了,此次论坛不光是一场学术的盛宴,带来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野,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在交流中擦出了学术新的火花。按有的老师的说法,论坛可谓是“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让她们“脉络打通、左右逢源”。青年老师们认为自己论坛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也希望这样的论坛以后可以经常有。
 
下午330分,论坛进入第二阶段的大会发言,由院长助理李媛教授主持,来自翻译学研究所的卢巧丹老师、英语文学所的苏忱老师和外语教学所的徐知媛老师分别以“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飞散之旅”、“《最后的遗嘱》中创伤的狂欢化叙事”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为主题做了大会发言。老师们精湛独到的发言,再一次给与会老师们展现了不一样的研究视角、不一样的研究空间。
 
然后,褚超孚书记代表学院向在座青年教师详细介绍了学院机构调整的框架性方案,机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系所并存,分工不同,系管教学、所管科研”。希望广大青年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了学院更好地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副院长方凡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她认为此次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所有语种的青年教师都加入了其中,感谢大家的热心参与,也希望广大青年教师今后能够多多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发展,推动学院的科学研究迈向更好的未来。
 
 
外语学院科研与地方合作科
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平台
2014519
(图/文支持:刘静怡、曹亦凡)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