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下午15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研究员在紫金港校区东五-201(东)为我院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用比较视野审视文学与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这场题为“从英语文学到比较文学-奥斯丁小说《爱玛》的启示”的讲座中,他纵论中英文学,用鲜活而灵动的实例,阐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讲座由英语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文学研究所的大部分老师聆听了讲座。
陆建德老师开宗明义地提出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文学研究打开新的洞天,比如当我们将英国文学的思考渗透到中国文学研究中,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文学的优劣。他以郑板桥的《竹石诗》等为例,指出中国诗文中传递着一种坚忍执着的气节,其中隐含着“屈人就己”的立场,这一立场大致体现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大丈夫”人格传统,它在宋玉的《对楚王问》,韩愈的《伯夷颂》等作品中均有表现。如果以擅长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西方文化为镜,重新思考“超然独处”的气节,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着一种缺乏自省的排他性。而在西方文化中,欧洲传统中的“绅士”(gentleman)品格则具备“灵活悦人”的内涵,《爱玛》中贝茨小姐这一人物便是极好的例证,她身上体现出柔顺和关注他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关注。
陆建德老师的精彩讲座让人如沐春风,同时又发人深省。在场的师生不仅领略了一种基于中西文化贯通基础上的文学研究实例,也领悟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后的提问阶段将讲座推向高潮,充满了人文对话的思想火花。老师和同学针对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中西相似的气节传统、“屈人”与“屈己”之间的处世之道定位、奥斯汀的阅读等方面踊跃提问,陆建德老师也一一细致地给予回答,并强调我们应多关注身边的他人,多“就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其余韵在我们脑海中萦绕不断。
英语文学研究所
2014年5月23日
(文/王霞,摄影/胡梦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