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下午3时,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职教授、本校杰出教授(University Outstanding Professor)刘军先生在紫金港校区东五201为我院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西方文论学术盛宴。这场题为“互文性理论”的讲座围绕这一后现代关键词,追根溯源,层层梳理,将其发展历程、文学意义、表现方式以及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主张等一一呈现。高奋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讲座。
刘教授首先便直入主题,提纲挈领地抛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All texts are intertextual.)”这一互文性理论的核心主张,同时指出这一概念中包含的两个关键点:“text”(文本、纤维、编织)和“deja”(已经、过去的),然后对“text”一词进行历史语境解读,追溯其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隐喻线索;认为互文性挑战了阅读与写作对立的观点,并介绍其呈现方式:符号的极端多义性,文本与另一文本之间的转换关系等。之后,刘教授就重点阐述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认为克里斯蒂娃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意义的共时性生成和巴赫金对话性话语中主体、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等意义的“混搭”,同时也与巴特对语言的历史性,文本文学性和作者意识的忽略等观点不甚相同。她认为文本空间由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外部文本等组成,文字符号有“双层次”界定,即横向轴上文学作品里的关系,依然保存对作者意识及文学性的尊重,以及纵向轴上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因而文学研究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过程。最后,刘教授通过具体的例证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在文艺理论领域的交叉运用和影响,如文学史观,女性主义解读,后殖民主义解读,当代文化生产阐释等。
当讲座以一则颇具互文意味的汽车广告作为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这场精彩的讲座中,刘军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旁征博引的例证,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互文性,也激发了积极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提问阶段,场内互动热烈,气氛活跃,老师和同学对互文性理论中对“文学性”的搁置,互文解读的意义把握,中世纪文学中的互文性,互文对翻译的影响等方面纷纷提出问题。刘教授都一一做了细致、耐心的解答,他认为互文到极致确实会脱离文学性,只会产生零散的意义,因而每个读者和评论家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有选择性,有立场。
“表意如水”。刘军教授的讲座正是将文学、历史、文化、理论等水流汇聚一处,让我们在这一思想与学术的河流中徜徉,既汲取知识,也真切了解一名优秀学者的学术研究态度:严谨、踏实、谦逊。
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4年10月18日
(文/王霞,摄影/胡梦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