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8
首页  测试  6  8

哈佛大学奥尔布赖特教授“绘画的语言”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2-23

 
  2014 1216日晚,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语言系教授、Ernest Bernhaum教授丹尼尔·奥尔布赖特(Daniel Albright)做了题为“绘画的语言”的讲座,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绘画与文艺的学术盛宴。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
   奥尔布赖特教授在讲座一开始便给出了西方文艺史关于绘画(painting)两大定义:17世纪阿格里昂比(William Aglionby)认为,绘画是先有线条再上颜色,以真实再现为目标;到了19世纪,丹尼斯(Denis)则以为绘画首要是色彩,是自成一体的审美艺术。由此引出绘画作为艺术形式与意义的问题,提出绘画是一种语言。
         首先,绘画是空间的语言。奥尔布赖特教授回溯西方绘画史,认为早期的绘画通过暗箱技术和透视法追求逼真的效果,这种方法更关注的是空间关系,遵循欧几里得的几何概念;并以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为例具体展开论述,认为它们是想象无形之物如诸神、天堂、上帝的语言,在空间上呈现由底部不断向上腾升的布局,如米可朗基罗钟情于火,拉斐尔则执着于三角形,折射出想要脱离堕落的俗世、向上触及灵魂天堂的宗教理想;另一种便是空虚绘画(vanitas painting,主要意象为气泡、地球仪、头盖骨等,隐含世俗生活的渺小如泡沫般消散。
        其次,绘画是实物的语言。奥尔布赖特教授认为这主要指向贯穿十九、二十世纪的写实主义风格,颠覆欧几里得式的空间考量、宗教意蕴,而是回归物质性;并进而以法国画家库尔贝及其画作如《世界的奇缘》(Origin of the World)、《碎石工》(The Stonebreakers)为例进行阐述。库尔贝认为,绘画是对真实的有形之物的再现,任何抽象、无形之物都无法成为绘画对象。但这种物质语言所传达出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此,更指向潜伏在画中的未在场之物,“艺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现自己”。
        最后,奥尔布赖特教授又提出绘画是光的语言,指向自19世纪始的印象主义风格,并主要以莫奈和毕沙罗及其画作如《干草工人》(Haymakers)等为例详细阐述。印象主义派的兴起与发展同当时西方哲学思潮和科学发展密不可分;他们认为光是一种活力,所有实在的有形之物都溶解于感官数据中,一切都诉诸于眼睛,绘画是帮助我们面对“识别之前的震惊感”;画作并不再现现实之物,而是如同一首艰涩的诗歌,其语词便是上面涂抹的色块。
        到了提问阶段,听众反应热烈,纷纷就绘画艺术鉴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后现代西方绘画等方面提问,奥尔布赖特教授一一做了耐心、详细的回答。整场讲座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在奥尔布赖特教授的引领下徜徉于西方绘画艺术的海洋中,而他贯通文学与绘画的跨艺术媒介研究模式更让我们大为赞叹之余受益匪浅。
 
 
                                                     外国文学研究所
                                                 (文/王霞、图/胡梦婕)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