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下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耿幼壮教授应邀与外国文学研究所师生举行文艺研究座谈。座谈会由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在简单介绍了耿教授的研究领域、学术头衔和著作后,她以耿教授的一部近期著作《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作为引子开启了座谈会的议题。
耿教授首先就著作谈了自己对西方学界20世纪的哲学转向的几点看法。而后讨论的话题转到了20世纪和21世纪哲学的区别和过渡的问题上。他认为本世纪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局势基本稳定,短期内无法像20世纪的德国和法国一样再出现如海德格尔和福柯之类的哲学大家和伟大的哲学思想,师生们由此又热烈讨论了政治的浪漫主义和文学的浪漫主义以及文学研究以往的理想主义和现如今的功利主义。
紧接着,高老师提及耿教授的另一部专著《圣痕:基督教与西方艺术》,师生们又以此为话题讨论起现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耿教授的观点是现当代艺术也不乏可取之处,比如他前不久观看的一段专门以4D视频形式展示福柯曾经剖析过的委拉斯开兹的名画《宫娥》,他认为是一种对古典艺术非常好的当代阐释。接着有同学问耿教授对几位哲学大家如德里达和福柯的看法,耿教授认为福柯的思想最深刻,影响最持久;德里达则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一位哲学家。另有老师提问关于现在国内西方文论的学习和接受的现状,耿教授用“随意阐释”和“盲目接受”简单概括,并指出“随意阐释”的危害最大。他建议师生们从头开始,从古典思想开始梳理,不必急于围观当前特别热门的理论。最后大家又就“历史”、“文化和文学”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整场座谈会以提问式、交流式、辩论式和启发式为特色,高老师抛砖引玉,耿教授言简意赅,广大师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师生们在抒发自己的观点时都能做到旁征博引,对本领域的国际会议、讲座或演讲、最新论文和专著十分熟悉、信手拈来,足见大家都力争走在国内外文学和文论研究的前沿。
图/文:万安迪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5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