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6

“翻译的技术转向与翻译教学的变革”午间沙龙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25

     520日下午1130-13:30,外语学院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基层教学组织联合举办了午间沙龙活动:“翻译的技术转向与翻译教学的变革”。来自外语、环资等学院的四十多位老师齐聚紫金港东6-332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共同聆听了一场有关翻译教学变革的精彩讲座。本科生院陆国栋院长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全程参加了午间沙龙。


首先,何文忠老师汇报了外语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外语学院计算机辅助实验室是在本科生院大力支持下建成的,目前已完成首期工程,业已投入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室的建成为翻译教学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接着,何文忠老师讲到,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已经成为一个产值百亿美元计的庞大产业,海量的文本需要翻译,原有的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一本辞典的传统翻译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从而也无法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合格翻译。近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可能,翻译实践发生了技术转向,大量的翻译技术手段被开发和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来,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时效。翻译已从人工翻译转向机辅人译、人助机译甚至机器自动翻译,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翻译和云翻译等。

这一技术转向呼唤翻译工作者新的职业技能。除了传统翻译培养模式中所要求的扎实的双语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全面的百科知识之外,现代翻译实务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技术、翻译技术来协同完成,同时要求翻译工作者具备翻译管理能力。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已经成为职业翻译技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新的翻译模式和新的技能要求翻译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否则便无法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如果固守传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陈旧、缺乏技术思维、学生毕业后将无法适应社会上的翻译实践工作,最终这个学科和专业也将被学生抛弃。

因此,翻译专业教学应该强调以现代翻译实务为纲、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为目标、以探究型实验教学为手段,全程模拟现代翻译实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唯有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所急需的,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


   随后,陆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的建设。他也提到目前学校对教学日益重视,他坚信,大学总有一天会回归教学。现在浙大本科生院有很多很好的高等教育思想,他希望外语学院能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把这些思想很好地传播出去,为浙大向外传播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希望外语学院能借此平台,打造好翻译品牌,争取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前列。


 

外语学院分管教学的李媛副院长对陆院长全程参加我们的午间沙龙表达了谢意。 她感谢本科生院一直以来对外语学院的大力支持。没有本科生院宏观的指导、微观的探讨以及经费的强有力的支持,就没有今天这个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外语学院正在依托计算机辅助实验室,对整个翻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 翻译专业在2015年培养方案修订中,已明确把 “具备娴熟运用翻译技术手段单独和协同完成翻译项目的能力”和“熟悉语言服务和翻译服务的流程”列为培养目标,开设了必修课“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工作坊”,同时也开设了“译后编辑”和“语料库与翻译”等选修课,同时其他特殊翻译课程如“新闻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笔译”等都将依托该实验室展开教学,这也正是翻译专业新国标提出的要求。浙大翻译专业已自觉地走在了全国高校翻译专业前列。2015年培养方案中,翻译专业开设了翻译辅修和翻译第二学位,《计算机辅助翻译》已被列为必修课。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爱好翻译的浙大学子能受益于这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 

 

最后,何文忠老师还向现场老师演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使用的基本步骤,老师们饶有兴趣地在计算机上操作起来,整个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大家都觉得这次午间沙龙是一次技术转向带来的教学变革之旅,从中受益匪浅。

 

翻译专业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英语专业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2015520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