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15点30分,由外语学院“悦空间”基地主办、德国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学研究三重奏”专题讲座活动在东五一楼的“悦空间”基地顺利举行。活动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王炳钧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冯亚琳教授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所长范捷平教授,以“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为主题,展开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研究对话。活动由德国学研究所的刘永强博士主持,外语学院副院长李媛教授做开场致辞。李教授在致辞中对三位特邀嘉宾表示欢迎,介绍了“悦空间”基地的建设过程,强调此次活动是“悦空间”基地在其物理空间内举办的首次活动,意义重大。
在对话中,三位专家针对主持人的提问,结合自身的研究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文学研究中发生文化学转向的缘起、特征和影响,以及所谓“虚构”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王炳钧教授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文化学转向的缘由和意义。他指出,文化学转向之后,文学研究的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性的特征,原有的学科界限变得模糊,旧有的知识体系发生重组;文学研究的对象也随之有所拓展,学者开始关注空间、身体和感知等许多之前未受重视的课题。冯亚琳教授围绕文化学转向中的空间和记忆等问题,介绍了文学对主体的言说和构建所发生的影响,一方面文学构建的虚拟空间可以帮助人们诉说现实生活中难以言说的事,另一方面主体可以通过书写而整理自己的回忆,构建自我。冯教授借用德国作家格拉斯的说法,将文学定义为一种回忆。范捷平教授介绍了文化学转向后的相关学科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论述了文学研究方法对于其它学科研究——如跨文化研究——的可借鉴性。同时,他也强调在采取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研究时,不能忽视文本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
三位专家的讨论为现场听众提供许多启发。在提问环节,有听众就媒介技术发展和人的主体性沦丧二者间的关系提问,也有听众以苏联解体为例就历史事件、文化记忆和文学研究等关联发问,也有人对研究中出现的“转向”热潮发问。三位专家从媒介技术与人的感知方式、记忆存储方式以及知识秩序等元素之间的紧密关联出发,对提问做出解答,并强调,种种研究潮流的表象其实共同构建了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中,激起的不仅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也有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研究的新感悟。最后,“文学研究三重奏”对话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这次交流会让与会听众了解了学术前沿,开拓了思维和眼界,饱享了知识的盛宴,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快乐。
主办:外语学院悦空间基地
承办: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