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18时30分,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新宇受我校竺可桢学院邀请在临水报告厅做了一场精彩讲座——解读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我院副院长方凡也受邀参加了讲座。今年竺院“诺贝尔奖深度解读活动”通过推荐遴选产生了分别来自医学、化学、物理和外语四个学科的最佳解读者。
讲座进行到解读诺贝尔文学奖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陈新宇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文学之缘。她在13年前留学白俄罗斯的时候初识该作家作品,回国后在《译林》杂志上发表国内第一篇关于作家战争纪实文学的文章。随后陈新宇老师结合国内的译介情况向大家介绍了作家的六部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最后的见证者》、《切尔诺贝利的祈祷》、《锌皮娃娃兵》和《二手时间》。
陈新宇老师在对媒体关于作家获得诺奖具有代表性的解读观点和作家自己对获得诺奖的回应进行梳理后,结合诺奖颁奖词“她的多声音的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并将阿列克西耶维奇与其前辈作家阿达莫维奇、贝科夫进行比较,阐述了女性视角中的战争形象、军人形象以及作家以汇集他人口述形式记录苦难的纪实叙事特征。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台下听众迫不及待向陈新宇老师提出了各种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俄罗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流亡经历,诺奖作家为什么都写人的生存类型的作品,作家是如何解决作品翻译中存在的语言障碍的,建议读哪些现代俄罗斯文学经典和阿列克西耶维奇在今天的读者群等问题。
陈新宇老师风趣而又耐心地对师生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期间流露出的学者风范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讲座一直持续到21:00才结束,陈新宇老师与受邀解读的三位老师获赠了竺院院院戒和证书。
201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