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上午9:50分,美国北伊利诺大学资深教授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先生在东五-201会议室带领外语学院师生开启了一段意趣生动、内容丰富的文学之旅。在这场题为“品特之诗歌”(Pinter’s Poetry)的文学讲座中,贝克教授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诗歌为着眼点,从作家生平、创作历程、诗作分析等方面向我们展示这一被忽视的文学疆域。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
贝克教授首先介绍品特的诗歌成就,列举相关出版作品,如《种种声音:散文、诗歌、政治1948-2005》(Various Voices: Prose, Poetry, Politics 1948-2005, 2005),《哈罗德·品特的诗歌,安东尼娅·弗雷泽选编》(Poems by Harold Pinter chosen by Antonia Fraser, 2002)等;进而从其社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中揭示贯穿品特诗歌创作始终的个人印记:政治敏锐性,“美与污秽、安全与危险的矛盾并置”,其他诗人如叶芝,W.B.格雷厄姆等的影响。随后贝克教授梳理了品特诗歌创作历程,聚焦其早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晚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之后)创作,并分别对两个时期的诗作进行个案分析解读,指出作家在诗歌创作中偏好音节简单的单词,从而产生强烈的韵律感和力量感,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语言表象下暗藏意义的含混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他将诗人与诗作进行联系考量,通过对《巴黎》、《死亡》、《癌细胞》等代表诗歌的阐释,明确品特与其诗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对爱人的赞美,对亲人逝去的哀叹,对人生绝境的思量等;提出在那些简单朴实、有力或诗意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斗士精神。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贝克教授生动形象、富于激情的讲授令人印象深刻,而领略这一被人遗忘的文学角落也让同学们兴致盎然。在交流环节,师生们就品特与其他作家如海明威、贝克特等的比较,以及不同文学体裁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贝克教授都一一作了细致解答,并对如何开展文学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学研究应该回到原始资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这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应具有“其时其地”的意识,回到最初的环境中去理解、诠释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语言、情感、爱、冲突、失去、战争等这些核心元素”,而伟大的作家从不为体裁所困。
这场讲座让在场的听众都受益匪浅,不仅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照亮了通往更广阔的文学领地的道路。
王霞 文/向玲玲 图
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