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诗”
--记高奋教授第二次读书会
2015年11月6日下午,高奋教授第二次读书会在东五208举行,十余名师生参加了这次读书会。本次参读书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着重讨论雪莱的《为诗辩护》一文。
整场读书会以问题为轴心展开对话。高老师首先指出《为诗辩护》一文的社会语境与初衷,即雪莱针对皮可克关于“科学文明时代诗之无用”论的回击,并进而引领大家就文中主要论述的三个问题进行细细品读、讨论:何为“诗”?何为“诗人”?诗歌之于社会又有何影响?大家分别从自身阅读出发对这三个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与感受,由此出发高老师就文中的关键点和艰深之处展开细致阐释,也分享其思想提炼。认为雪莱对于诗的定义中最关键的便是“想象”与“创造”二字,不似推理的科学性、分析性,“想象”更多指向外在感知与内在回应的融合;诗歌便是以感受为起点,以语言为表达方式体现人之神性的艺术,这与中国诗学中的“感物”、“神与物游”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诗人,她认为雪莱将其称为“立法者或先知”,是能洞察客观规律并体悟永恒的“真”的语言艺术践行者。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高老师指出作者通过梳理欧洲文明发展史上诗的功用与变化,进而提出自己对诗之功用、本质的观点。荷马时代的诗歌是对理想化人格的赞美,“唤醒人心”,显露人心之美,而这就要求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同理心、有爱、至善;雅典时期的诗则表达人的神性,蕴含人类激情与力量的最高理想,戏剧与诗的结合成为映照人性的最佳棱镜,而当戏剧中诗意缺失,社会风俗也步入堕落之渊;古希腊后期的诗歌则沦为空洞的形式美,缺乏活力;罗马时期的诗歌,除却鲁克里提亚斯、维吉尔等伟大诗人,多为对希腊的模仿,无甚生气;到了中世纪,虽笼罩于黑暗中,仍有大诗人如但丁超越时空唤醒陷入迷雾中的人性,焕发美与真之光辉。这一番论述都指向诗的神圣性,作为生命之真、善、美的产物,并不能以皮可克所述之“低级”功用来衡量,而是有着“产生和保证这种最高意义的快乐”的“真正的功用”的形式。雪莱进而对诗的本质进行一番跌宕激昂、意气风发的阐释,提出诗是一切思想之根本、生命之源头,包容世间一切,是表象与真理的契合,是世间“最良善最快乐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诗歌创作则是将内在无形、无以名状的善与美的力量诉诸有形的语言形式;而诗人应是最善良、最快乐、最显赫的人。
最后,大家就自己阅读的疑惑与感受一一阐述,就诗歌表现形式、诗人地位、诗歌与语言的关系等展开讨论,高老师也就一些问题做出精辟解释,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每一次品读经典都会织就一张对话之网:文本与读者,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个人与个人…对话中有心灵的涤荡,灵魂的撞击,思想火花的绽放,正如高老师所说,品经典,思经典,才能有所提炼,进而形成原创思想。无疑,这次读书会便是一趟丰富的收获之旅。
王霞文/ 郭晓彤图
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5年1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