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莎士比亚
——记高奋教授第三次读书会
2015年11月13日,高奋教授主持的第三场读书报告会在东五208举行。时值秋学期考试周、分秒必争的特殊时期,同学们依然如约来到,只为了这一次难得的莎士比亚之旅。这次等待大家的是《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中另两位19世纪文学大家的作品:柯勒律治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和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会议伊始,就有同学表示,她们借着这次莎士比亚专场的机会,一鼓作气把“译丛”中其他关于莎士比亚的专论也找来读了,更有同学希望高奋教授能把读书会一直办下去,带领大家一起读原典、读经典、读好书,当然前提是不给老师增添更多额外的负担。高奋教授为大家高涨的读书热情感到欣慰,并表示以读书会的形式带动大家多读经典,不仅对同学们是个促进,对需要不断更新阅读、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老师同样也是一个促进、一个难得的机会。
本次读书会依然坚持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佐以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融通与解读。高老师首先解释了柯勒律治《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尤其是选辑中第一篇《莎士比亚的判断力与其天才同等》一文的创作动机。18世纪评论家仅仅将莎士比亚的创作视为一种本能的写作,因为他不遵守新古典主义“三一律”,因而是“不规则的”、“野蛮的”、“纯粹自然之子”的,柯勒律治则首次公开对这一论点进行了驳斥。
接下来,高老师带领大家从什么是“正确的鉴赏力”、“正确的判断力”、“真正的批评家”入手,通读了本篇的前半部分。在作者眼中,正确的鉴赏力不仅来自洞察力,也来自一种喜悦的能力,以及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真诚、质朴、谦恭的品质。针对作者较为晦涩的表达,高老师则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总结,文学、鉴赏来自一种无私的乐趣,用教育、理性的规则来鉴赏而忽略人之天性中真实的东西、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可谓适得其反。作为一位真正的批评家,首先要善于指出一部作品的精神与实质,如莎剧中揭示的人类永恒的天性,然后才是时代、地点、风俗等特点,以及环境与人的天性二者之间的平衡。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这也正是柯勒律治所批判的“错误的批评”。
本篇的重点,也正是柯勒律治文艺观的核心部分——“有机论”。高老师先提出三个“是什么”的问题,鼓励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即有机性是什么?天才与规则的关系是什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什么?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柯勒律治的“有机论”诗学。按其观点,诗的精神来自力量与美的结合,因此形式与规则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天才的品质就体现在按照它自己的创作法则创造性地行动的力量。但形式与规则是为了形成有机整体,而不是机械的组织。所谓“有机的形式”,是一种生来的、具有活力与自我生长能力的形式:它在发展中从内部使自己定型,它的发展的完成和外部形式的达到完美是统一的。艺术作品的最好的形式正是这种天才与形式合一、美与力量合一的有机形式。而莎剧的有机性、卓越性正体现于此:我们既能在其中看到世界真实的一面,也能看到其理想的一面。
《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选)的第二部分——《莎士比亚戏剧特点的扼要重述与摘要》,则置身于更加开阔的历史场景,比较了莎剧与古希腊戏剧的异同,从而得出“三一律”适用于古希腊时代的舞台,却已不适用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舞台的结论。然后总结了莎剧的七大特点,即期待胜于惊讶、所有对立面相克相生、高尚的生活(真实、不颠倒是非)、戏剧的兴趣不依赖结构(而在于人物)、不依赖故事作为结构的基础(生编故事,不如让读者“第一次认识”那些早已听说过的“人物本人”)、抒情(戏剧中的诗意)、人物的性格(由读者看到全部而自行推断)。
最后一部分,通过对莎剧的作品分析,论述了其中突出的“一致性”特点,再次驳斥了世人对莎剧的“不规则”的指责,指出诗人遵守的不是“三一律”这样的形式规则,而是内在于作品本身的同一性原则,这也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标志之一,即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一以贯之,和众多力量而为一体。
囿于时间关系,本次读书会又如往常一样在意犹未尽中趋于尾声。所幸第二篇文章,即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行文风格较为明晰,高老师提醒大家格外关注其中关于天命与完成、超过个人能力的愿望的论述,即古代文学人物的愿望、天命和完成之间的美好的平衡,和近代作品中才有的超过个人能力的愿望,这也将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文学鉴赏力与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厚古薄今或者薄古厚今。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何况是籍经典之舟,在师生对话中尽情体味心灵的激荡、思想的碰撞与成长。或许这就是柯勒律治所谓“有机的形式”,愿读书会这一颗满含愿望与活力的树苗,终有一天会生长出我们这些小小的果实。
向玲玲 /文 郭晓彤/图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5年1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