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5

外国文学研究所第一期学术交流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1-17

  
        20151113(星期五)上午,浙大外国文学研究所师生们共聚一堂,举行了一场学术交流活动。交流会旨在为外国文学研究方向的师生们搭建一个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报告人均为外文所教师,形式上学术报告和学术对话并重,重在促进师生们在研究视角、方法和思想上的创新。本次主题报告人是外文所的高奋教授和何辉斌教授,由隋红升博士主持。
高奋教授宣读了题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大都市的文化标志》的论文。她首先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作了简短的历史性回顾,然后从文化、道德、信念三个层面,阐述了小说所展现的美国大都市文化的主要特征:有闲消费和夸示性消费突显、道德社会性的观点流行及不同阶层之间道德冲突频发,精神信念与享乐主义并存。高老师首先透过小说中的社交活动场景剖析了布坎南家庭和盖茨比所代表的两个阶层所体现的有闲消费和夸示性消费,以同时期思想家索尔斯坦·维布伦的《有闲阶级论:关于体制的经济学研究》作为理论支撑。然后她援引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思想,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整体叙事是建立在对道德的社会性的自觉意识上的,小说中三个不同阶层人们从各自不同的道德准则出发,在复杂的交往中走向冲突,最终导致悲剧;最后高老师以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述为比照,指出盖茨比的信念中内含着“生命承诺”的意蕴,即对精神秩序的自觉意识、构建、守望、追寻,而布坎南夫妇和威尔逊夫妇的信念则是物欲的和拜金的。
高老师精彩的论文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姜文涛老师对用维布伦的思想来论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有异议,提出是不是该时期美国有别的类似英国的休谟、亚当·斯密这样的社会哲学思想家对美国文化有所阐述;寿似琛老师提出“界限的模糊”的概念,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存在着道德界限模糊、性别界限模糊的现象;沈弘老师提出“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不同,是否能将这个研究与中国的发展现状相结合,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苏忱老师援引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概念,提出“盖茨比到底价值观正不正”的问题。高老师一一作了回应。
何辉斌教授宣读了论文“镜像神经元视野中的文学模仿”。他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谈起,指出模仿论所关注的是“作者对世界的模仿”。而依据意大利科学家佐拉蒂的研究发现,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会像镜子一样对他人的动作进行模仿。将这种理论用于分析文学阅读活动,可以发现阅读过程中读者的镜像神经元始终在对小说人物的动作进行模仿,读者与人物之间存在一种“运动对等”。这一模仿大致可分为:简单模仿与复杂模仿、以目的为导向的模仿、内容的模仿和形式的模仿等。首先,他援引意大利学者阿尔比布的理论,详细阐述两者的特点和区别,指出大多数文学阅读活动处于简单模仿与复杂模仿之间;接着他重点阐述“效仿”(emulation)的概念,并援引莎士比亚、柏拉图、伽达默尔等人的名言以佐证;最后,何老师引用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人,还是猴子,他们的模仿都带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但是从爱默生的超验思想角度来说,人满足欲望,又超越欲望。作为总结,何老师引用韦勒克的话指出模仿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它证实了批评家对现实问题的始终不懈的关心和追求。
     何老师的新颖论述引起了在场师生的热议。刘永强老师就简单模仿与复杂模仿的区分度提出问题。沈弘老师指出,简单模仿与复杂模仿、有意义的模仿与无意义的模仿,这些都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范畴,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是文学上的定义,两者不能一概而论。姜文涛老师提出三个问题:1)阅读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不同的阅读,镜像神经元的反应有何不同?2)这样一种研究方法,会不会最终陷于科学主义的泥潭?3)作为人文学科,我们的研究如果跟着脑科学走,那么我们自己学科的自主性怎么把握。朱振宇老师提出,依据“镜像神经元”理论阐释,我们是不是对“剽窃”、“模仿”、“互文”会有更好的理解。何老师一一作答。
整场交流会正如大家所预想的,以两位教授的论文宣读作牵引,引发了师生们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问题,提出新观点,激发新议题、新视角。在场师生受益无穷。
  
                                         万安迪郭晓彤
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51114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