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IALIC)2015年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我院吴宗杰教授应邀就浙江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做了主旨发言。
语言与跨文化国际学会(IALIC)是语言与跨文化交际领域中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每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轮流召开年会。本次会议是该学会的第15次国际会议,主题为“跨文化交际与社会实践—对话视角与未来走向”,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与教学实践”、“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话语与实践”、“社区中的跨文化实践”、“身份的协商与建构”等专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交流。
吴宗杰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在浙江省东坞山村、衢州市、邹鲁地区、杭州市等地所做的一系列以遗产为切入点的跨文化研究。他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不仅包括中外文化的沟通,也包括古今文化的沟通、人与地方的沟通。浙大团队的研究为国际跨文化交际学术界挖掘出了基于中国土壤的、跨文化的思维,所涉及的文化沟通非常丰富,包括了中国本土遗产话语与国际遗产话语的沟通,学者与政府、社区等不同群体的沟通、地方的过去与当代发展需求的沟通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理念是续接断裂的文化传统,续接过去与当下。
发言以孔孟文化遗产地曲阜和邹城之间的古道为案例,通过春秋时期对邹鲁地区的经传记载、人类学田野的材料、西方旅行家一百多年来对邹鲁大地的记载和视觉图像等多个维度的文本呈现,展示了通古达今、多维度对话的崭新的跨文化研究愿景。通过杂糅多种文化的文本形成多种文本对话的空间,产生解读地方的文本叙述,创造地方的意义,从而提升地方价值的研究思路,呈现出了新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文本中展示的邹鲁大地百姓的敦厚、淳朴的对话,打动了台下的听众。历时两年的研究激发了该城市、社区、百姓的自豪感,使得这一地区对于邹鲁的过去更加珍视。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副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Veronica Crosbie博士评论说,“本届年会代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的未来走向,该领域将告别传统的本质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更加积极地在社会实践中推进自下而上的研究”。大会特邀嘉宾、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的Joseph Lo Bianco教授高度认同吴宗杰教授的主旨发言,他说,“我相信如果一个地方更加尊重自身文化,也将会赢得世人尊重。浙大团队的研究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的分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野,这也是我们的探索方向。西方世界很多人也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强烈的文化传统进入全球化时代,理解过去,建立对过去的尊重,将过去激活,使过去与现代接续起来而非断裂。”在大会的讨论环节,与会的国外特邀嘉宾表示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等待着东方的声音,期待着中国学者做出更多贡献。
本次国际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我院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博士生马庆凯、姚源源也参加了本次会议,宣读了各自的研究论文,同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
2015年12月1日

IALIC副主席Veronica Crosbie博士主持吴宗杰教授的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