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下午14时,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师生们在东五201欢聚一堂,开展研究所第二期学术交流活动。虽然屋外寒意料峭,会场内却暖意融融,气氛热烈。沈弘教授与方凡教授分别做了《佛法之渊:杭州四大丛林历史图鉴》和《跨国主义视野下的先锋小说<中央C>》的报告,丰富的内容与开阔的研究视野让大家沉醉其中,也在讨论阶段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本次活动由外语学院副院长方凡教授主持。
沈弘老师的报告开篇就提出这一研究的特殊性,通过西方人所摄的老照片来重现杭州佛教寺院的人文社会背景,是对佛教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补充。他以《伦敦新闻画报》中所登出的相关照片作为索引,依次为我们介绍了杭州历史上的四个主要寺庙:灵隐寺,近慈寺,昭庆寺和圣因寺。它们中有的几经修缮仍现存于世,如灵隐寺,而有的则湮没于历史洪流中而为人所遗忘,如昭庆寺。这些照片则以图像的形式将历史定格,再现当时寺庙的建筑布局、修缮工程、佛像塑身、佛法仪程、敬香参拜等景象,本研究无疑为杭州传统宗教文化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料,沈老师的严谨细致考证让大家敬佩不已。
随后方凡老师的报告将我们带入了另一片领地:移民、身份、跨国主义…方老师首先对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做了名词解释,指出这是一种“以移民为主体的跨文化现象的理论模式”,涉及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对规模、时间、频率、深度有一定要求;之后她对《中央C》(Middle C)做了剖析,提出题目所隐含的“无调性音乐”意思与内容有所映射;从跨国主义视角透视小说中人的困境,可以看出跨国移民的身份流动既是对家乡身份的坚守,也是多重身份的杂糅。方老师强调了威廉·加斯对人性之“恶”的关注,在他的眼中“大屠杀”与“日常小错”皆是“恶”。
在交流讨论环节,师生们围绕两位老师的报告就历史考证研究的意义、跨国主义视野中个人迷失、后现代的非线性叙事等问题展开对话,在思维的交锋中加深体悟。虽然交流会只有短短两个小时,但所有在场师生都收获满满。在这里,我们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从积淀过去的历史到充满未来感的后现代,从脱俗的佛教文化到入世的社会困境,从本土传统到跨国问题——探索人的生活境况与生存价值。而这正是文学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文 王霞/图 郭晓彤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2016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