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首页  测试  4  4

外语学院“青荷”系列讲座之程工教授“从生物的视角看词语”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3-21

外语学院青荷系列讲座(二):

从生物的视角看词语

 

 

2016318日下午,外语学院“青荷”系列讲座第二讲——“从生物的视角看词语”讲座在东五-201成功举行。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程工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外语学院梁君英教授主持。

程工教授从人类的特性切入展开讲座。人的进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直立行走,脑量增加,性别间形态差异降低和认知大跃进。其中前三项属于自然选择,最后一项则是突然发生的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认知大跃进包括艺术和装饰品,复合工具的出现,音乐,抽象思维,道德和语言等。这些表现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符号性心智过程(symbolic mental processes)。程老师调侃道,没有语言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 scratch yours”,然而语言产生了,人类进入了新的阶段。

 

关于语言知识习得与已有自然知识之间,存在一致性问题(unification)。从生物学视角研究语言进而诞生了生物语言学(biolinguistics)。“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吗(species-specific & species-common)?”程工教授用一对夫妻领养猩猩的实际实验向我们做了解释,人类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猩猩可以习得人类生活习惯,但学不会语言。此外,通过多维度的比较分析,猿猴的叫喊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还不如蜜蜂的舞蹈。动物的沟通是非人类交际系统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特征:一是数量有限的叫声,二是相同信号的重复。而乔姆斯基指出,人类语言有三大基本特征:层级性,离散性和无限性。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人和动物的进化,在身体和神经形式上延续,在交际系统上却是断裂的。

 

关于语言的起源,其结构基础是发音器官、大脑、概念系统等。这里语言器官又划分为宽泛的语言器官(FLB)和狭义的语言器官(FLN)。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合机制(combinatoric mechanism)合并成为含层级结构,最后外化到语音接收和理解层面。

 

那么语言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语言中的词语数量会如此庞大?基于几点假设,程工教授提出了四种路径:1、直接引入原始语单位;2、原始语单位改造成语言成分,词根与定类语素合并获得语法特征;3、应用句法规则增加词语数量;4、借词。借用圣经之句,程工教授讲到,世界之初是word,而在word之前,其实还要有syntax

 

最后,程工教授总结道,研究语言是人们认识自己的途径之一,而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类自身生理特性的研究。由于演化和基因突变的特点,语言只可能有一种组合机制。句子和语言有相同的组合方式。词语的起源及数量的增加与句法系统的出现密不可分。

 

在整整两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程工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向大家介绍了生物学视角下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虽然内容对于外语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程工教授却以诙谐生动的演讲魅力征服了大家,把跨学科研究视角带到大家面前,为在场师生扩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整场讲座学术气氛热烈。 

 

 

外语学院青年平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2016319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