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青荷”系列讲座(三): 虚拟交际的跨学科研究
2016年5月13日下午,外语学院“青荷”系列讲座第三讲——“虚拟交际的跨学科研究”讲座在青荷咖啡厅成功举行。讲座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语言学博士、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百人计划”专家Esther Pascual博士担任主讲。外语学院梁君英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Pascual博士从语言的定义与用途展开讲座,介绍了三种语言主导的情景文本:文学作品(literary translation)、法律论证(Law)和市场营销(Marketing)。其中,文学作品隶属创造性文本,法律论证属于劝说性文本,而用于市场营销的广告用语则兼顾了文本的创造性和劝说性。
随后,Pascual博士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交互式结构(Interactional Constructions),并指出它存在的五种主要形式:子句(clause)、词素(morpheme)、短语(phrase)、中心词(head)和指示语(specifier)。交互结构,或者称其为虚拟交际(Fictive Interaction),是介于真实和虚构对话之间的语言结构,该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蕴含一个或多个实际上可能并未发生但却被用来表达某种真实的情感、态度或状态的话语。
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丰富多样,但是学术界鲜有相关研究。事实上,从婴儿的牙牙学语到孩子的语言习得,对话中的交互式结构无处不在。Pascual博士着重分析了文学作品、法律论证和广告用语这三类文本中出现的虚拟交际现象。在研究的三十项文学创作中,所有作品都包含了至少一种形式的虚拟交际结构,从而使文本生动活泼地反映角色内心世界和角色间的非言语交际。对于严谨的法律论证,虚拟交际的运用突出了法律语篇中语言对呈现事实与表达立场的重要性。最有趣的当属广告用语了,无论是“THE I’M-ON-THE-TOP-OF-THE-WORLD SUITE”的酒店广告,还是“the WE’LL-LAUGH-ABOUT-IT- IN-10-YEARS chocolate”的巧克力名称,都引起在场听众笑声连连。
最后,Pascual博士总结道,正式场合下的语言沟通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体验上还涉及到非真实性这一特征。虚拟交际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能影响到思维、语言和语篇的构建;同时,语言学可以在其它领域(如翻译、法律、市场营销)的研究中起到桥梁作用。
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过得飞快,Pascual博士声情并茂地带领大家用另一种全新的角度审视语言,拓宽了跨学科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还都沉浸在“虚拟交际”的概念中,并与Pascual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外语学院青年平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201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