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外语学院2016年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7-05

 

   2016628日,炎炎夏日难得的凉爽日,外语学院2016年青年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办。学院80余名青年教师与博士生们相聚一堂,针对文学、翻译、文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次会议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旨在为师生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切磋的平台,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此次青年学术论坛开幕式由外语学院副院长马博森教授主持,马老师首先感谢在场的所有与会者,能够来参加这次论坛,接着介绍了论坛共收到了64篇论文或摘要,分别来自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不同领域,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在论坛中一一进行分享。外语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到会致辞,何老师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为学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最新一次的学科评估数据中青年学者起到的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希望在场的每一位能够真正感受到论坛主题想要表达的“Reason Romance Resonance”,在学术的殿堂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努力和贡献。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程工教授莅临论坛现场指导。

5Q6A2057-1.jpg 5Q6A2051-1.jpg

  

   大会发言部分由青年教师创新平台主任梁君英教授主持。梁老师简单介绍了此次论坛的大致情况,学院高度重视,为此专门成立了论坛专家委员会,对论文进行了遴选,并集体讨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六位大会发言学者,分别是隋红升老师、王倩老师、俞建青老师、姜文涛老师、博士生黄锦南和符亦文老师。

5Q6A2082-1.jpg 5Q6A2084-1.jpg

   随后,论坛进入大会发言阶段,由隋红升老师首先开讲,他的发言主题是“‘自造男人’之梦的三重误导:基伦斯《随后我们听到了雷声》对美国男性气质的反思”,隋老师从阐述性别研究开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男性特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步骤以及在学界的接受情况等。接着,王倩老师围绕“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汉语中的回指偏好研究”,介绍了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数据对汉语中作为句子主语的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句内回指中的回指偏好及其对语篇连贯的影响进行了考察。俞建青老师则从什么是会议口译和好的会议口译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说起,全面呈现了他的报告主题—— What Makes a Good Conference Interpreter?”。姜文涛老师从“什么是数字人文”开始了他的主旨发言,他认为通过将数字人文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放置在几十年以来欧美文学研究的学科发展史中,可以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意义。博士生黄锦南利用自建的语料库,借助口语学理论,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向与会者介绍了她对“俄语口语成语计量特征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后,符亦文老师为大家带来了 “‘在地’身份与‘他者’认同——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 ,她描述了动画与他者文化交流互动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以及动画作为文化载体与艺术媒介,在实现跨文化传播、建构文化认同空间以及形塑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六位青年学者分别从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和文化学四个领域向与会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研究心得,精彩纷呈,带给了大家不一样的思考和不一样的收获。

  

 

   下午,一开始是各分会场发言讨论环节。青年学者们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分成了6个分会发言组,各个分会组的人数有多有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交流热情,无论是文学方向、文化方向、翻译方向,还是语言学方向,参会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精彩的发言,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气氛活跃。

   文学一组分论坛由苏忱和孙艳萍主持。卢燕飞、孙艳萍老师和寿似琛、洪峥老师作为薇拉•凯瑟研究专家,分别讨论了作家的两部作品《我的安东尼娅》和《啊!拓荒者》。两组老师一个从宏观视角,一个从微观切入,分别展现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重要方法。陈艳华老师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明代作品《醒世姻缘传》与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体现了文学文本在审美意义上的价值之外,作为考察社会之镜像的价值。徐春英老师结合了文学文本分析与语言学中认知批评,讨论了泰戈尔诗歌《飞鸟集》中的隐喻。苏忱老师主要疏离了当代创伤研究中的理论难点,尤其是在文学研究中创伤理论的应用和困境。文学二组分论坛由赵佳主持。其中史烨婷老师用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欧荣戏剧改编电影作品中虚实交错的时代感。她从“迷恋旧时光”,“社会现实与作品”,“人性现实与作品”三个角度出发对欧荣的作品进行探讨。樊艳梅老师对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区分了梦和梦思两者的区别,并指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梦与梦思主题具有变迁与持续性。同时她提到语言对于梦思的建构意义。赵佳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她对法国当代作家乌勒贝克的小说《屈从》的读后感。她认为该书与其说这是本关于伊斯兰教的书,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西方自身的小说,体现了一个矛盾的西方的形象。蒋展同学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对伍尔夫的小说做出阐释,介绍了文字与画面转化的认知基础、伍尔夫作品中的静态画面的描绘和动态画面的建构。高原同学对瓦尔泽《“强盗”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进行了讨论。朱振宇老师则分享了她阅读奥古斯汀的《忏悔录》的体会。她指出《 忏悔录》的前九卷都是介绍奥古斯汀自己的生平往事,第十卷讨论时间问题,最后三卷对《创世纪》做出解释。他认为时间是堕落的延展,过去和未来均是人的意识和欲望的产物。

   语言学一组分讨论由乐明、李文超主持。该分讨论语言一组共进行了7个报告,涉及到汉语、英语、日语和壮语等多种语言,都利用了真实自然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语言学二组分论坛由李航、杨玲玲主持。李航老师介绍了Henriksen词汇三维度的发展模式。认为词汇能力分成部分和精确,浅层和深层的两个知识维度,以及接受-产出的控制维度。张芳老师介绍了法语学生在学习句法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动词方面的困难。她提出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汉语和英文的句法,来类比法语的句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差异,掌握正确的用法。杨玲玲老师介绍了技术内化的概念和过程。介绍了西班牙DEDO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是如何学习和使用移动设备,改造这些设备,并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施雅俐同学从总分和命题密度两个角度介绍了文字标题对于图画的理解带来的影响。金慧媛同学介绍了微博字数限制(140)对汉语的影响。在对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中,她发现语言是一个自适应系统,微博的字数限制会影响到句子和短语的长度,并最终达到一个长度和内容平衡的结果。王亚强同学介绍了中国法律语言里情态动词的用法。王欣同学介绍了美国冤假错案纠正的情况。

   翻译组分论坛由卢巧丹、宫明玉主持。该分论坛上报告人介绍了研究最新进展,与参会嘉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梁君英老师报告了口译训练对口译人才培养的影响,报告展示了口译训练对口译学生的工作记忆、双语的词汇表征、源语的理解加工产生影响。胡欣裕老师针对范圣宇校勘的汉英对照版《红楼梦》,对霍译《红楼梦》底本的复杂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校漏的部分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宫明玉同学介绍了法律翻译的研究现状,并基于自建香港高等法院上诉判决书平行语料库,对法律翻译中的对等分布以及译文语言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裴佳敏同学以《中国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为例,分析了关联理论对法律翻译的理论指导性作用。卢巧丹老师介绍了动态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以鲁迅、木心、莫言的英译小说为例,考察了相关译者在翻译这些小说时的文化观,认为动态文化翻译观的核心和准则是文化适应性。高睿老师总结了口译专业学生口译之初最具代表性的七类口译错误,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口译教学让学生具备口译意识,提升口译质量。

   文化组分论坛由国懿主持。杨骁老师从介绍民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出发,详细阐述了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对西班牙以及欧洲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国家。李媛老师介绍了她在多元交织框架下对德国浙籍华人新移民生活初探,认为德国浙籍华人新移民受到偏见与歧视原因有语言障碍、文化界限和教育观念等方面。白天依同学的“南海争端的文化话语研究”、马庆凯同学的“Narratives, Deep Mapping and Remaking the Meanings of Space”和Bannikova Olena同学的 Integration in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discourse in Germany”报告主题,都从各自研究的领域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国懿老师介绍了德国智库类型及主要特点,认为学术型智库是德国智库中最重要的智库类型,公共资金的大量介入使德国代表智库模式具有面向公共决策的需要开展研究、免于受到私人利益集团干预、通过学术独立构建公共影响力的主要特点。

   分会发言的青年学者们除了交流各自科学研究的进展之外,也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假设,讨论中大家互相贡献思路、提出解决方案,探讨了如何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设计研究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挖掘研究的深度及提升科学性,受益匪浅。

   论坛最后,程乐教授压轴登场,为大家带了精彩大会报告“Legal Translation: Nature, Problems and Principles”。 程老师认为与一般翻译不同,翻译法律话语通常会面临无法找到对等的情况,这就意味着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源语与目的语之存在的概念缺失和话语空白。法律翻译是不能脱离语境的,程乐认为所指和符号表现所代表的观念是具有整体性的。在翻译三角之中,完全对等可以通过元语言调整来实现,因为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而是由符号使用者将所指的含义赋予符号后才产生的意义。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语言符号的运用来实现这一目的。

5Q6A2334-1.jpg 

 

   青年教师是外语学院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外语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希望通过举办青年学术论坛,可以更好地促进外语学院青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青年学者的科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文/苏忱、赵佳、杨玲玲、乐明、宫明玉、白天依等 摄影/盛维丹)

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平台

外语学院科研与地方合作科

2016629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