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外语学院口译研究小组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口译大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0-26

20161022 -23日,由中国翻译协会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口译研讨会”在位于浙江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由方圆圆、黄海伦、刘益光、吕倩兮、毛秋莉、邱思绮6名外语学院同学组成的口译研究小组参加了此次大会。

1.jpg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口译学术盛会,全国口译大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口译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加强了口译界学者与从业者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内外口译同行间的交流。第十一届全国口译大会共吸引国内外的220余名学者、专家、译员、研究生参会。本届口译大会安排了11场主旨演讲、3个分论坛以及1场博导沙龙。

在主旨演讲期间,国际翻译高校联合会(CIUTI)主席Maurizio VIEZZI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法国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Daniel GILE教授、上海外国语高级翻译学院荣誉院长柴明颎教授、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Claudia Viviana ANGELELLI教授等口译领域的中外资深专家就口译质量、口译职业化、口译教学、口译员的认知差异等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主旨演讲概括了中国口译的发展现状,紧跟口译研究的国际潮流,为中国口译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分论坛在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举行,外语学院同学积极参与,共有4名研究生作为代表展示了各自的研究。

3.jpg

刘益光展示的研究课题为《事前准备对于交替传译绩效的影响》,在英译汉的交替传译环境下,探究事前准备和口译训练对于口译绩效的影响。点评老师冯建中教授肯定了研究中实证方法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指出数据处理方面颇具亮点。邱思绮分享的研究课题为《口译水平和文章难度对英汉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影响》,研究采用模拟口译的方式,探究口译水平和文章难度对于口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影响。点评老师张吉良教授高度赞扬了实证研究对于口译研究与发展的贡献,肯定了实验过程的严谨性。毛秋莉的论文展示题目是《口译学习训练对源语加工的影响》,探究了口译训练水平对源语信息加工的影响及工作记忆容量与阅读理解绩效的相关性,数据结果论证了本科期间系统口译训练的重要性。黄海伦的展示题目是《译前暗示对口译绩效的影响》,探究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对于口译表现产生的影响。点评嘉宾王静老师对听力材料难易评定方法表示肯定,认为方法结合了主观感受与客观标准,对随后的进一步研究表示期待。

2.jpg

22日晚的博导论坛上,共有八位博导(柴明颎、陈菁、戴惠萍、梁君英、刘和平、穆雷、任文、鄢秀)与参会者们面对面,为大家答疑解惑,分享经验。柴明颎教授强调学术研究要从现象中聚焦问题并精确定位,不可为研究而做研究,为理论而套理论;刘和平教授寄语各位口译者“不要功利”且要锻炼自身抗压能力,要借鉴前人基础继续发展,相信学到的知识都会有用;陈菁教授提示了学术研究正如产品设计,要明确需求,同时注意可行性和科学性。任文教授阐述了对于口译研究发展的认识,从语言中心到人类中心再到目前的人机互动,口译者可以去探索更多新视角;梁君英教授认为口译是一门学科交叉最显著的学科,鼓励大家多了解前沿科研成果,从中发现个人兴趣点,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可执行的路径。积极参与学术争鸣,在争论中不断进步;鄢秀教授建议研究者细化问题,把模糊的想法具体化到某一层面,得出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穆雷教授告诫在座口译学习者踏实做学术,博士的任务不是完成学位论文,而是具备做研究的能力。整场沙龙思维激荡,大师们的分享评点让人获益匪浅。

5.jpg

23日下午,大会圆满闭幕。在本次大会上,外院师生收获颇丰,不仅展现了学院风采,也与口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对于研究思路的开拓、研究方法的创新很有帮助,对今后口译方面研究的开展意义重大。

                                                                              外语学院口译研究小组

                                                                                 2016年10月26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