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中午12时,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主办的“文化遗产与国际交流”系列学术活动在东6-402会议室正式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有沈弘教授、李媛教授、马晓俐老师、丁光老师,建工学院博士生和浙江省建工建筑设计院李乘副院长,丁奕博建筑师,以及本研究所的吴宗杰、冯冰、杨建平和刘慧梅等老师。同时参加的还有数位硕博学生和访问学者。
首先,每位参会人员分别介绍了自己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随后,博士生张力生同学对他所在的伦敦大学学院文化遗产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做了简要介绍并分享了他的学习经验与感悟,最后重点介绍了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的建川博物馆项目,该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博物馆”的概念。张力生提到希望以民族志的形式研究博物馆的运作,探讨博物馆的价值及其表达的文化内涵。
之后,各位老师就文化遗产方向的课程设置及博物馆项目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包括文化遗产方向课程和学位的学校及其特色,建川博物馆运作方式、宣传形式等。沈弘教授对该博物馆收藏的4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非常感兴趣,李媛老师提出在文化遗产的界定上,我们的选择背后都有价值取向,与权利和话语权等有关,可以借用福柯的话语理论进行分析。各位老师都就一些兴趣点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比如冯冰老师对博物馆宣传册的译文和杨建平老师对口述方面较关注,马晓俐老师则关心博物馆里茶具和茶叶的收藏。丁光老师也介绍了她访学所在剑桥大学的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的馆藏。刘慧梅老师关注遗产的关怀与治疗作用,对此张力生博士认为文化遗产具有治愈创伤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对文化遗产的重新认知达到治愈,人与物的关系,是人受到破坏,用物来做补偿或物遭到破坏,人去补偿。最后吴宗杰老师就文化遗产在外语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做了总结,他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文化遗产在外语学科的构成与考古专业有什么不同,随着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外语学科可以将文化遗产作为连接,从而打通人文学科。
据悉,“ 文化遗产与国际交流 ”系列学术活动本学期还将邀请哈佛大学等学校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座,敬请关注。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
201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