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下午三点,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迎来了中心成立后的第二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的耿幼壮教授主讲。耿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通过对文献的分享和解读,为外语学院的师生带来一场学术上的听觉盛宴。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外语学院的师生和来自兄弟院校的老师约四十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耿教授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以人为中心和尺度”开始了讲座。谈到文艺复兴时,他指出,长久以来,文艺复兴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的开端,但同时也常常被视作历史的断裂。例如,焦点透视的发现就被看成是造成古代与现代之间的本体-神学-认识论断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即使我们知道,形象的制作和对世界的观看-认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视觉形成的历史和形而上学的历史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耿教授认为,这一断裂可能或多或少被夸大了。更重要的是,与其强调文艺复兴期间在宗教、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分离及其后果,不如去深入了解它们如何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谈及宗教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人文主义运动时,耿教授给出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概念含义。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在维持信仰的基础上,在各自的领域内探寻人本身的意义,或者在两种世界观的冲突中挣扎和摸索。随后,耿教授深入探讨了三部文献,分别是彼特拉克的书信《登文图克斯山》、阿尔伯蒂的论文《论绘画》和奥蒂留斯的地图集《世界的剧场》。通过对三部文献的读解和分析,以及文献中图表和图像的呈现,在座师生对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视觉世界之形成有了更好的认识。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翔实,在座师生均得到了启发,并由衷感谢耿教授的学术分享。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就自己的问题向耿教授请教。不管是从关于文艺复兴对于焦点透视的重新发现中“重新”二字的疑问,还是全景式观看与焦点透视中上帝视角的联系与区别,耿教授都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
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2017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