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下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心智、大脑与学习”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何万顺教授应邀为浙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题为“语言中存在几类疑问句---以汉语与英语为例”的讲座。外语学院院长程工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吴义诚教授、外语学院Tim Osborne、Matthew Reeve、赵宏琴老师以及来自人文学院及外语学院的四十多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何万顺教授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强调,语言研究不能止步于收集语言事实,而是要解释语言现象,挖掘语言事实背后的抽象理论。接下来,何万顺教授引入了对疑问句类型的探讨。他提出,疑问句应该只有两类,即是非问句和wh-疑问句,相对于以往研究中的三分法更为经济。何教授指出,三分法中的选择问句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显性语音实现的wh-疑问句。从语用角度来看,是非问句与wh-疑问句分别是为了寻求确认或信息。何教授首先分析了汉语中的疑问句,是非问句要求“吗”或疑问语气的出现,而wh-疑问句可以有一个非必需的“呢”出现在句末。并介绍了几种区分标准,如是否能加“到底”、“难道”,是否能形成间接句等。在分析汉语疑问句时,何教授频频与在座的师生互动,使大家都能参与到分析中来。
之后,何教授又对英语的疑问句做了详细的探讨,将英语中的是非问句重新分类为一种无语音实现的whether-or-not引导的wh-疑问句,并详细地向大家呈现了该分类的支持证据。最后,何教授还对闽南语及一些其他语言中的疑问句做了介绍与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将疑问句分为两类的普遍性。从语用方面来看,wh-疑问句在所有语言中都是普遍的,而是非问句则可能是由语法化形成的,是非必需的。
讲座的最后,在座的师生们又与何教授共同探讨了一些问题,程工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何万顺教授的讲座向大家生动地诠释了如何科学地研究语言,如何剖析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理论。他风趣幽默的语言,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语言现象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见解,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受益匪浅。
外语学院
2017年4月15日
(文/李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