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下午,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邀请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张冲教授,为在座约四十名师生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探寻人本:从欧洲文艺复兴到马洛-莎士比亚》。本次讲座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外语学院沈弘教授主持了讲座,John Rumrich教授、郝田虎教授、隋红升副教授、寿似琛副教授等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张冲教授给出了讲座的中心论题,即欧洲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始于“自觉”,发于“自信”,终于“自省”。他谈及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通过对他们作品及当时社会环境的解读,表明人的关注点发生了从神到人的转变。张老师进一步提到“文艺复兴人”的概念,其现实典范达芬奇有着“无可抑制的好奇心”和“极具创造性的想象力”。就“文艺复兴人”的文学典范而言,老师以拉伯雷的《巨人传》为例进行解读。
接着张老师以马洛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切入点,分别剖析了“人之为神的悲剧”以及“人之为人的悲剧”。他分析了两部马洛的作品,分别是《铁木耳大帝》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铁木耳大帝》这部作品中,铁木耳大帝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上帝的铁鞭”,横扫欧亚大陆,军事上摧强权如草芥,社会上毁秩序如碎冰,却无法插手基因遗传,无法对抗死亡必然,临终前认识到“人终究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为说明“人之为人的悲剧”,张老师提出了“人的感官与理性到底有多可靠”“理性与癫狂的界限在哪里”“人有多大能力认识他人和自己”等思考方向,分析了莎士比亚的几部戏剧作品。李尔王在清醒时把好人看成坏人,辨别不出真诚的坏话与虚伪的好话,待到眼睛瞎了却辨认出了真诚与虚伪之人。《哈姆雷特》的文本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困境,认识到作为人,理性是有限制的,我们仍然是有限的,这是对人的思考到了顶峰后的反思。但这并不是对文艺复兴辉煌成就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呈螺旋上升的趋势,通过自省使得对人的思考回到高一点的原点上去。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对照,即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座的过程当中,在座师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大家就中世纪的神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宗教在神文到人文的转变中扮演何种角色、蒙田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文/冯钰楚 图/丁皓)
2017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