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下午,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邀请到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王斑教授,举办了一场名为“民族、国际主义与世界文学: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Literature: Liang Qichao’s Case)”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何辉斌教授主持,在紫金港校区东五-201顺利举行,王斑教授与约四十名师生对于民族、国际主义与世界文学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讲座刚开始,王斑教授对于与讲座相关的四个关键词――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国家(nation-state)、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和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以及其相关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王斑教授首先将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进行比较,指出了民族主义更具情感色彩,而民族国家则属于政治单元,必然有特定的界限、语言与权力。在国际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比较中,王斑教授通过强国为瓜分弱国利益而联盟等例子对国际主义进行阐释,而世界主义则定义为人类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在详细解读了四个关键词后,王斑教授又着眼中国,他提出设问:中国究竟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一个帝国?他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佯装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a civilization empire pretending to be a nation)”。
紧接着,王斑教授就以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人们认为民族之间需要竞争,民族国家的生存唯有通过竞争。王斑教授分析了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于“公德(public morality)”和“私德(private morality)”的论述。“公德”超越家庭的范畴,包括为公共利益所作出的服务或奉献,“私德”则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利益交换,梁启超认为“私德”危害着国家。梁启超进一步提出:“中国人只知道天下,而不知道国家。”在这一部分,王斑教授利用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和中国组织一带一路的例子,对国际社会的“公德”与“私德”进行阐释,指出梁启超大同社会的理想,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英文“党课”,激发了在场师生的家国情怀。
在接下来的部分,王斑教授谈及了世界文学。在《新中国未来记》中,中国民族主义者推崇英国诗人拜伦,因其为希腊独立运动提供巨大支持。拜伦的诗“句句都像对中国人说的一般”,我们是外国人入侵的受害者,应保护我们的文明免受侵略。王斑教授最后指出,世界文学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美学的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 of aesthetics),而另一个则是多种的文学结合,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历史。
最后,在场的师生就“民族国家”、“公德与私德”等问题与王斑教授进行了现场交流,这场长达2小时的精彩讲座跨越国界、跨越中西,语言与学术俱佳,文学与政治交融,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在更多方面引发同学们对于文学的思考。
外语学院“青芝书会”
2017年6月21日
(文/乐可帆 图/江岸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