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的时节,校园里花香氤氲。但对于外语学院的师生而言,这份馥郁更来自于环绕于学院的醇厚学术氛围。
在6月15日至22日期间,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两位客座研究学者——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刘捷玉副教授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中心的朱煜杰博士,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系列代表国际前沿水平的学术讲座,更与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师生们一起研讨学理、思辨人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学术互动与交流,为外语学院呈送了一场学术盛宴。
刘婕玉博士毕业于约克大学,现任SOAS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英国社会学核心期刊 (SSCI) “社会学”编委,英国社会科学理事会评委会成员;2015年起,主持欧洲研究理事会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领域的“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等。朱煜杰博士毕业于海德堡大学,是澳大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中心的讲师,在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现任“旅游人类学委员会”(IUAES)副主席,“批判遗产研究协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社会生态与伦理”等。
刘捷玉博士率先在15日作了题为“Intimacy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Rural China”与“的社会学讲座。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冯冰副教授作了精彩主持。
讲座伊始,刘捷玉博士开宗明义,引经据典,从代际关系和性别切入,围绕主题词“intimacy”,指出中国在儒家的主流文化影响下,子女对父母的关系用“敬”的含义表述更准确,带着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而刘博士定义的“intimacy”是带有西方个人主义色彩的“意愿”,强调“关系的质量”。这个定义在西方用于研究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刘博士的研究将其拓展到中国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的关系,通过生活史访谈和民族志观察的研究方法,为师生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乡村家庭关系全景图。刘博士认为在中国社会我们需要把“intimacy”和传统的责任义务区分开来,从性别、代际、社会变迁角度做重新认知。在讲座的最后,刘博士还与在场师生就中西社会观念差异、城乡养老问题、如何建立“intimacy”等问题做了进一步交流。刘博士的讲座使师生们如沐学术春风。她以社会学者的亲和力和使命感,感召着每一位学子情系民众、关注社会,做好学问。
17日,刘捷玉博士为师生们带来了第二场社会学讲座:White-Collar Beauties in Urban China: Gender, Sexuality and Power in Chinese Companies。讲座基于刘博士在2016年出版的同名英文学术专著,以民族志研究方法及性别研究的视角,阐释了中国的高知白领在机构性建制中,被中性化、物化及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张兴奎副教授为讲座做了精彩主持与点评。
在22日,朱煜杰博士为师生们作了题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热:话语体系与实践”的学术讲座。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所长程乐教授、副所长刘慧梅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阮云星教授及来自外语学院与非物质研究中心的师生们积极参与了研讨。刘慧梅教授的精彩主持更为讲座增添了浓厚的学术与思辨氛围。
在讲座伊始,朱煜杰博士就对“批判性遗产研究”进行概念剖析,认为“critical”并非是一个带有消极意味的词汇,而是用思辨的思考角度来看待这一研究问题。接下来朱博士剖析了“中国文化遗产热”的概念,具体分析了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三类成因,即,历史层面的积累和文化准备、政治层面的国家建设、社会层面的需求。在这三个层面的原因的推动下,中国文化遗产热得以构成和发展,实现了遗产地空间和价值观的转换。人们会在这过程中不断的谈判和互动,最终达到一个和谐,呈现了一种文化的重构。
在讲座的最后,朱煜杰博士用话语体系总结了研究遗产的原因和意义。他认为可以将遗产看作一种人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既定事实。在这个过程中,遗产的意义与价值被不断生产、交流、并且被重构,再交涉与再思考。他在研究中并不强调话语体系本身存在的价值,而强调他背后的文化背景。遗产本身就是话语,学者需要了解遗产背后支撑的文化、社会以及政治价值,以及人们希望将遗产的哪些部分重现呈现。与此同时,朱煜杰博士也强调话语体系与实践的交流,强调人的能动性,即人在社会构建的过程中的作用。遗产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制造遗产的过程,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制造并重构遗产这一过程。
此外,朱煜杰博士还在21日的上午和晚上与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师生进行了两次研讨。在上午的讨论会中,他带领大家分析阅读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就文化遗产归属权问题与师生们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辩论。朱博士认为,这种遗产政治化的过程虽然会带来一些矛盾,但并不全是负面的影响,它也会激活和鼓励个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使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进行自发性的保护,最终实现“文化遗产平民化”,这就为遗产保护和研究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因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在晚上的研讨中,朱煜杰博士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文化遗产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将自己田野调查的经历娓娓道来,为师生们答疑解惑,分析其重点与难点。他如一位学长,不仅为年轻学子们详尽解读学术问题,更向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经验,鼓励他们以更真诚、更质朴、更深远、更炙烈的学术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化遗产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去。
如一缕清风拂过启真湖畔,刘捷玉博士与朱煜杰博士这两位青年学者的到来,为外语学院带来了最新的国际学术成果,拓展了师生们的学科和学术视野,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研究氛围、学术凝聚力、师生间的学术互动与研究热忱,真可谓成果斐然。期待两位学者的再次来访。
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
2017年6月28日
(文、图/朱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