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9-18

“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7年9月16日上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位青年学者齐聚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华园,共同探讨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以及社会参与等议题。此次会议由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德国学研究所刘悦副教授和国懿博士共同召集和组织。参会代表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欧洲华人移民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在学术研讨会开始之前,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李媛副院长和浙江大学中国学中心瞿海东副主任为会议致开幕词。李媛教授首先代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认为移民研究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学者应该利用自己曾经的移民身份主动关注和研究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瞿海东副主任回顾了浙江大学中国学欧洲华人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移民研究应该是“活的”研究和“有用”的研究,研究成果应该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广阔的应用空间。因在外地无法到场的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所长兼浙大中国学主任范捷平教授也表达了对会议的殷切期许和支持。

   刘悦副教授回顾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平台在欧洲华人研究领域的阶段性进展,并分享了三个驱动自己研究的思考问题: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什么可以做得更好?并认为青年学者在华人研究领域应该注重对时代要求做出回应、拓展研究增长点,以及发现前沿问题。她在报告中提出了在德中国移民的二元发展社群及形象特点,并对德国华裔新生代的身份认同博弈问题进行了阐述。南开大学的杜卫华副教授则从档案材料发掘的角度出发,认为历史研究本质上是史料的研究,阐明了档案整理和运用对德国华人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德国和中国档案资料的获取经验和应用价值。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王思萌研究员则提出法国华人目前正经历第四次移民法国浪潮,其中高技术移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从职业选择、婚恋行为和政治参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技术移民的共同社会特点,并探讨了进一步进行交叉探究的可能性。德国学研究所的国懿博士则从政治参与角度出发,指出海外华人移民群体曾长期忽视政治社会参与,疏于用政治手段保护自身的利益,常被视为“沉默的群体”。这一状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华人政治参与的意愿在逐步增强,也逐渐在从维权性向政策推动型转变。青岛大学的赵西博士则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华人在德国的创业现状以及特点,试图从华人创业比例远远高于其占德国外来移民比例的现实发掘背后的原因、华人创业的心态和优劣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李志鹏博士从流散族群理论出发,着重关注这一视角下移民群体与移出国的关系,以法国的温州籍移民作为华人流散族群的一个子群体进行研究,探讨其经济、社会及空间组织形式进行探讨,并就温州经济模式是否在法国华人社群中复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来自德国基尔大学的赵静从民族学视角出发,基于多元交织框架理论探讨在德华人移民主观感受的偏见和歧视,讨论这些主观感受的类型、产生因素和影响。

   众多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研究生以及本科学生聆听了会议并积极发言。在严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与会者热烈讨论,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了更多的跨学科交叉合作想法。会议下一步将与会者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并进一步发掘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能性,推动欧洲华人研究的专题国别研究开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德国学研究所

2017年9月18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