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下午,应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之邀,译林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王理行博士于东五201作了一场题为“论文学翻译批评:两个重大案例”的学术讲座。翻译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讲座,外语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
王博士首先阐明了“批评”的含义。他认为,此处的批评与基于狭义的生活习语,为指出他人错误不同,是基于美学意义的解释,是运用理论、方法对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要对文学翻译进行批评,则需要明确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标准。王博士提出“全面忠实观”,认为翻译在内容、形式上,都需要对原作全面忠实,不仅要对作者说了什么这一内容忠实,而且需要对作者怎么说这一形式忠实。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等差异,翻译必然会对原作的传达不断打折扣,但译者对于忠实的态度对其译文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博士将批评分为两类:不对照原作的批评和对照原作的批评。前者是可以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十分普遍;它完全可以在用词、语句、行文、逻辑等方面否定一部译作,但要肯定一部译作则不一定可靠。相比而言,对照原作的批评则可靠得多。严谨认真的译者应该认真对待来自各方面、各种形式的批评,以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王博士强调,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是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在内的一切因素在译作中全面忠实地加以再现。“一部出色的文学翻译作品,既要经得起读,也要经得起对,二者缺一不可。”在批评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读和对便是两把尚方宝剑,可以助人一鉴译文之高下。学外语者容易被原文形式禁锢,因此二十多年前,王博士将是“对”放在了“读”之前。如今他将顺序倒置,因为他认为,好的译作首先得经得起读,如果连读都读不顺,肯定在“对”上离原文的距离更远,两者想必都没有做好了。谈及文学翻译批评的具体实践,王博士引用了许钧教授《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并举了《尤利西斯》萧乾、金隄二者译作批评的例子,指出在文学翻译批评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于指出译本中的差错。王博士还借《红与黑》、《堂吉诃德》的翻译批评为例,重审了翻译需要全面忠实的观点,表达了哪怕是杨绛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点烦’,对于作者的“烦”也需要“就烦译烦”。
在讲座中,王博士多次现身说法,谈及他对翻译批评的看法。针对在座师生最为关切的“全面忠实观”对于忠实的理解一问,王博士回应:忠实,有一个限定词——“尽量”。在译文需要变通时,最能体现译者的创造性,但这样的变通只是为了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原作的手段,而非目的。把原作改掉对读者是不负责任的,违背了翻译的本质要求。超越原作且反响好的译作存在,但从翻译角度来讲是不应该的,甚至是失败的。王博士提出,“不忠实,非翻译”。忠实是评判文学翻译的标准,而在批评的过程中,要进行总体的探讨,包括译作是与非、常处与短处,需要从总体上得出结论,而不要拘泥于具体错误的细节。
王理行博士的两小时讲座从翻译批评的定义引入,接着分别阐述了批评的类别,以及翻译批评的标准,还举了具体翻译批评的实例,让老师同学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翻译批评应有的标尺——全面忠实。王博士的讲座慢条斯理,深入浅出,令老师同学们收获颇丰,引起不少师生的共鸣。郭教授也由衷地表示,希望王博士有机会还能来浙大开讲座。期待,浙大下一次与王理行博士相遇于翻译之域中。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文/李博爱 摄影/叶逸祺 校/高睿)
2017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