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下午,应浙江大学西班牙语言文化研究所的邀请,著名西班牙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董燕生在东五青荷咖啡厅内做了题为“穿梭在塞万提斯的字里行间”的讲座。未及讲座开始,青荷咖啡厅内便座无虚席。到场的除了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的师生, 也不乏慕名而来的西班牙语文学爱好者、西语国家的国际友人。
下午2时,讲座正式开始。首先,西班牙语所卢云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董燕生教授。董燕生教授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其著作有《现代西班牙语》《西班牙文学》《西班牙语句法》《已是山花烂漫》等。2000年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授予的伊莎贝尔女王勋章;2001年译著《堂吉诃德》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9年获“西班牙艺术文化奖章”;2007年至2010年担任“亚洲西班牙语学者协会”主席。
继而,由董燕生教授做讲座。首先,董燕生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有胸怀、有尊严、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才。面对外界思想应当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推理,再有选择地接受。接着,话题言归正传。董燕生教授从《堂吉诃德》出发,向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使西班牙古典艺术达到了高峰。评论家们称其为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面对这样一部文学著作,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其有不同的解读。正如一座宝藏,人们不断地从其中开采出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董燕生教授以《堂吉诃德》该著的特点为切入口,列举了三点做简要分析:第一,《堂吉诃德》创作的社会背景使其具有独特的社会认知功能,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其批判意义使人们汲取教训,领悟道理。其二,《堂吉诃德》一反此前欧洲文学以帝王将相、妖魔鬼怪为主人公的人物设定。角色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浮世绘”。与此同时,人物的性格特点随着小说的进行发生着变化,与其他一些小说“面具化”的人物塑造大相径庭。最后,叙事的“多线条”使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作为《堂吉诃德》的权威译者,董燕生教授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赏析造诣,令在场的听众醍醐灌顶。
紧接着,在场的师生向董燕生教授提问。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活跃。董燕生教授就提问者关于《堂吉诃德》的翻译过程、翻译的方法,中西语言及文化的特点与差异,西班牙语及语言学习的要求、方法、理解及有关教学做了详细的解答。回忆《堂吉诃德》的翻译历程,董燕生教授结合了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各译本向大家做了介绍。面对翻译过程的困难,例如文字游戏,他介绍了自己的翻译方法与理解。鉴于语言差异,他对在座的西语学习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西语乃至所有语言的学习即是由“预习”到“练习”的过程。进一步,他表达了关于中国与西语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解,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中庸之道,不同文化之间本就可以相得益彰。最后,他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与同学们做深刻而亲切的交流,时而幽默风趣,时而语重心长。
最后,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相信如此妙趣横生的讲座必将使我们获益匪浅。
文字编辑:魏浚桐
摄影:徐佳轩
西班牙语所信息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