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下午,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陈秀副教授受邀做了一场题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资本”的学术讲座。翻译学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讲座,外语学院五十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陈老师从四个角度阐释了“翻译是一种文化资本”这个命题:翻译是什么、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文化资本的特征和翻译的文化资本特征。
陈老师认为翻译经历了语文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解构主义阶段和建构主义阶段这几个研究阶段;翻译具有语言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而翻译的内容受社会时代制约。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有四大核心概念:语言观、场域、惯习和资本。简而言之,语言观是指语言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实践、一种策略。场域意为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惯习是一个秉性系统。资本分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马克思理论中说的主要是经济资本,布迪厄受到马克思资本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理论。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是行动者积累起来的劳动,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身体化的、也可以是符号化的。文化资本的特征包括:身体化、客观化、制度化、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翻译是一种文化资本,因此具有文化资本的各个特征。陈老师以玄奘、徐志摩、巴金等著名翻译家为例,解释了翻译的身体化特征。翻译的客观化特征即原译作的文化资本是由原作的文化资本决定的,译作的忠实程度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二是对译文读者的忠实,三是对译入语的忠实,四是对翻译行为者的忠实。翻译的制度化特征包括译者资格认证、翻译机构认证和翻译作品审查。可传递性指的是学习、传递原文、进而影响译入语并产生模仿翻译的特征。
总而言之,翻译是一种文化资本,有文化资本的典型特征,具有隐蔽性,是社会场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是行为者在竞争中争夺的目标,对某类翻译作品的累积,会导致某个社会结构场域的重大变革。
讲座最后,陈老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积极探讨,让在场师生都深受启发。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文/李天宇 校/高睿)
201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