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副教授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11-25

 

  2017年11月22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副教授应邀与我校师生分享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方向与译本接受”的学术讲座。翻译学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讲座,外语学院五十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1.jpg

  王副教授指出,翻译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谁来译”和“如何译”与翻译的方向有很大关系。根据译者的母语情况,可将翻译分为“译入”和“译出”。讲座分为四个部分:“译入”和“译出”的历史语境、翻译方向与翻译策略的译本接受、译者母语的模糊性与文学译介的新出路、影响译本接受的其他因素。

尽管译入母语在翻译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但“译出”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美华书馆、华美书馆和教会学校的创立、出版教材、辞典、洋务运动、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生热潮,国内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中国文学“译出”成为可能。2000年后,“译入”母语强势回归,英语母语的翻译人才增多,这些人才很多都选择了旅居或定居中国。

  根据传统观念,逆向翻译倾向于遵循原文的语言习惯,保留源于文化的特色;而英语母语的译者把别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时,更倾向于归化策略。译入母语时异化翻译一直存在,不宜轻易推出译者母语与翻译策略选择倾向性之间的关系,译者个人观念和两种文化融通的深入程度对翻译策略变化都有影响。

  王副教授指出,当今时代,迁徙、移民、跨国婚姻等因素都增大了译者母语的模糊性。她援引施晓菁、赛珍珠等著名翻译家的例子,讨论了外语是否可以达到母语的程度。

2.jpg

  最后,王副教授提出,译本接受的三个维度包括repercussion、reaction和response。而社会因素(sociological)、生理因素(physiological)、认知因素(cognitive)等,都会影响译本的接受程度。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李天宇/文 高睿/校)

2017年11月24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