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湖南大学Chris Sinha教授受外语学院王小潞教授之邀,在东五-201给外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Praxis, Symbol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nd linguistic issues” 的讲座。
本次讲座的中心议题基于Eco-Evo-Devo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Development) 的理论框架,并据此讨论了实践 (praxis) 与交流 (communication) 在语言演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Eco-Evo-Devo理论即生态进化(生态文化位进化)、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的“三重螺旋”,强调了衍生论 (epigenesis) 的作用。
Chris Sinha教授首先评述了当前主要的语言进化理论,他认为其中的符号理论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并尝试用神经心理学去解释符号。Sinha教授接下来讨论了文化演化在生物演化中的作用与发生过程,并提出婴儿期是人类语言认知与文化传播的关键节点。他详细介绍了生态位构建理论 (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强调了符号域 (semiosphere) 与技术域 (technosphere) 的综合体在人类生态文化位中的渗透,及其与个体发生过程 (infancy) 的调和。在此引入技术域的概念可以帮助阐述可供性 (affordance)、动作图式 (action schema) 和标准函数对象模式 (canonical functional object schema)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随后,Sinha解释了语言是如何作为人造位 (artifactual niche) 的,并区分了进行符号准备 (symbol-ready) 和语言准备 (language-ready) 两种状态的大脑,由此引出了对语言概念化的讨论,及其在生物体和语言系统的双重基础。针对这个基础,教授设计出一个神经计算实现的预测模型,并提出语言进化的路径与图式。
讲座最后,Sinha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讨论,耐心解答了大家的提问,讨论了语言递归性、数字意识、手势语与动物“语言”等话题。Sinha教授对语言、认知与文化有诸多深刻的见解,对在场师生有重要启发。讲座在全体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外语学院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