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上海翻译》执行主编傅敬民教授为外语学院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翻译研究:新视野,新方法”的学术讲座,分享他对翻译研究的心得体会。讲座由翻译学研究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
傅教授在讲座中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性、翻译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嬗变、翻译研究的选题、翻译研究论文写作及学术期刊论文投稿与发表等问题。
傅教授认为应从学科角度来认识翻译。翻译虽然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其学科标准却残缺不全。翻译研究不仅缺乏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定位,许多翻译理论也是借鉴语言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缺乏自身的方法论。翻译批评中的常见误区即“拿翻译标准当作翻译批评标准”。他强调,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问题的研究”两者是有区别的。任何人都可以研究翻译问题,翻译学者则应把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翻译研究必须全面涉及翻译材料、翻译技巧、翻译原因以及翻译质量,如果只偏向某一点,翻译学科就不能整合。因此,傅教授提醒大家,如果要达成翻译学科完全独立的地位,切忌一味依附其他学科,并且在做翻译研究时,须时时谨记多做一些对翻译研究这一学科有贡献的课题。
傅教授也为我们分析了翻译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变化、学科现状以及热点主题等等。他反复强调,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内容都要与翻译学科密切相关。国际话题不一定和国内的需求相符,因此国内翻译研究大可大胆跳出国外的框框。傅教授提供了许多翻译论文选题来源、选题发掘的考量因素等等的信息。
傅教授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更是引起了场师生的热切关注。傅教授引用了Jenny Williams 和Andrew Chesterman的一篇文章,结合身为执行主编的一些经验,耐心地指出翻译研究论文的典型弱点。一篇有价值的翻译研究论文,其设计框架离不开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去向。傅教授更是大方地为我们揭晓期刊的审稿过程。他透露,编辑组收到论文后,首先对论文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一一进行严格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论文才能送去外审。外审也会先确认这三个部分没问题后,再开始审读正文。因此,他告诫老师和同学们写论文要严谨认真,尊重自己也尊重出版社。
讲座结束前,傅教授不忘介绍《上海翻译》,提醒大家投稿的注意事项,并以他学术研究的点滴体会为此精彩的讲座划上句点。傅教授的讲座针对翻译研究抽丝剥茧,层层展开,要言不烦,在座师生皆获益良多。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萧欣宜文/高睿校)
201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