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周领顺教授为外语学院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译者行为批评与乡土语言的翻译和传播”的学术讲座,分享他对翻译研究的心得体会。讲座由翻译学研究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
讲座中周教授探讨了翻译系统性和术语相互支撑的微循环、为什么要找理论、翻译批评的阶段、乡土语言等问题。周教授认为自己的翻译理论与别不同之处在于:其人本性、框架性、动态性、相对客观性,能给人创新机会,为翻译批评作贡献,不是光呼吁而不具体建设的。他并不希望构建一个宏伟的大厦,只希望在一条支流上建一座有用的桥。周教授认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以往的理论所不同的是,从根本上说它是 “人”学研究,因为整个翻译活动不是语言的静态转换,而是实际上掌握在译者手中。
周教授认为翻译学科经验性较强,边界不清,如对忠实没有明确的定义。语言学在于寻找语言规律,而翻译学在于增加“门户”意识,提高翻译实践和翻译认识的能力。此外,周教授还认为发表论文是在于解决问题。
关于“乡土语言”翻译,他提到,《当代作家评论》采访丁帆教授的文章题目是“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周教授认为,“乡土语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命脉;其次,“土”是文化,越“土”越有个性,也就越能体现文化的内核,反映异质的东西,有个性的文化才最值得推广;再者,“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的一部分,符合汉语对外传播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周教授还认为,乡土语言的翻译首先要让读者明白原文的意义,其次还要传达出乡土语言的基本特征——乡土味,最后还要追求译文的流畅度,三者缺一不可。意义是最基本的,若在乡土味和译文流畅度中不可二者兼得,译者需要寻找两者中的平衡点。接着周教授结合了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的实例,分析了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此外,周教授还举了“爱屋及乌”、“喝西北风”、“鲁班面前抡大斧”、“花花事儿”、“花生花生花花生,有男有女阴阳平”、“吃香的喝辣的”等许多具体例子,详细生动地介绍乡土语言“”的翻译。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文/陈英祁 校/高睿)
2017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