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青芝书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进行讲座,讲座名为“尼采与《敌基督者》”。本次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所隋红升老师主持。吴增定教授为2016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著有《尼采与柏拉图主义》,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尼采<敌基督者>讲稿》等。其讲课的思想魅力吸引了外语学院、人文学院乃至外校的众多师生前来,东五201座无虚席,更有不少学生事先买来吴老师的著作,当场请其签名。
吴老师对尼采发疯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敌基督者》进行了导读。吴老师首先讲解了《敌基督者》与尼采的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尼采所纠结的问题,在于如何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即“上帝死了”之后西方思想中绝对真理的缺失。而这一问题的由来,乃在于基督教本身带来的“价值颠倒”:即将想象的超验世界看做“真”,而将真实的有限生命世界视为“假”,其结果,是在基督教信仰破灭之后陷入虚无主义。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著作中,尼采就曾重申尘世的意义,肯定“权力意志”——即生命的自我超越,主张对道德、宗教、艺术等一切传统价值进行评估,而《敌基督者》的主题,则是对基督教的价值进行重估。
吴老师随后对《敌基督者》的主题与方法进行了讲解。《敌基督者》运用“谱系学”的方法,对基督教起源的历史进行追溯,指出,基督教的价值来自于权力意志的压抑、怨恨和奴隶道德。在全书第一部分中,尼采指出基督教道德的本质是同情与颓废,其所肯定的是坏的、软弱的东西,与“权力意志”相悖。接下来,尼采以佛教为参照指出,佛教正视人生即苦的现实,主张通过减少外界对身体的刺激、通过消减欲望来消减痛苦,基督教则捏造了现世苦难、罪与救赎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苦的根源在于罪,并通过不断拷问“罪”,强化了人生的痛苦。在全书第三部分中,尼采考察了作为基督教史前史的犹太教、并对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犹太民族在从能征善战者蜕变为被外族征服者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的苦难归因于自己对上帝的背叛,从而在道德上确立了罪和罚之间的因果关系,基督教则是犹太教的实现和彻底化。在全书第四部分中,尼采讲述了他眼中基督教的真实历史:尼采将基督教的拯救者耶稣看做一个“象征主义者”,即外在的客观世界不过是内心主观世界的一个符号,而只有后者才是真实的世界,真正的福音精神乃在于“不反抗”。基督本身由于不在意外在的世界因而不在意自己的死,但作为凡夫俗子的门徒却无法接受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的屈辱,因此,他们将耶稣之死看做对所有尘世秩序与权威——即犹太律法与罗马帝国的律法——的反抗,并编造了基督将重临的谎言。保罗迎合耶稣门徒和信众的心理,将耶稣之死解释为对犹太教的反抗,复活了被耶稣否定的:复仇、罪、罚、上帝之国以及忏悔等等观念,成为基督教的缔造者。尼采区分了谎言、信念和真理,指出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谎言和信以为真,肯定虚幻和软弱,否定真实和卓越,体现了“怨恨”心理,并以此完成了价值的颠覆。
吴老师的尼采讲座是外语学院青年师生进行跨学科交流的一次尝试,尼采作为19世纪末最伟大的思想家,对20世纪西方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思想是后现代思想的鼻祖,也是左派和右派共同的起源。因此,深入学习尼采,对理解20世纪西方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有着极大意义。整场讲座中,听众们凝神静听,讲座后,学生们进行了积极提问。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外语学院“青芝书会”
2018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