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8-11-12


20181111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的精彩讲座“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几个文学文本解释的个案分析”在外语学院东五-201室举行。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张辉教授对文学与思想史,文学解释学,比较美学与比较诗学等文学研究范畴都有独到的见解,此次讲座中,他以解释学为切入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阐发了对现代解释学问题的新思考。

张辉教授在开篇介绍了解释学的理论背景,指出以施莱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等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成就了一个解释学的时代,却不是解释学的全部;从尼采的 “上帝之死”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核心事件,却不能成为现代人对作者地位和存在状态的唯一判断。回溯中西历史与传统,不管是孔子还是古希腊哲学家看来,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面对“作者曰圣”和“作者之死”的古今之争,我们能做的是回到长时段的解释学历史,遵循解释学的实践品质,在理解作者方式的同时,实现对文本意义理解的可能性。

针对如何理解作者的方式,张辉教授分别就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的《魔山》、卡夫卡(Franz Kafka)的《城堡》和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的《没有个性的人》三个文本中的片段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向同学们展示了透过作者的方式,明了作者的内心,洞察作品意义的方法,实现对作品的阐释。

在对托马斯曼的《魔山》的解读中,张教授指出,作家在开篇运用近乎白描的简单手法对主人公汉斯(Hans)进行刻画,实质上却是对整部小说的内容作了梗概性的书写,描述中暗藏隐喻,字字珠玑。作家在赋予人物名字时就充满了暗喻,例如汉斯(Hans)这个德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说明了人物的年轻与单纯。通过人物穿着、行为的描写,作家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简单纯朴而又从小生活富足的青年形象。作家对青年身旁一本《远洋客乡》杂志的描写,呈现了青年心中的诗和远方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作家的这些独具匠心的安排,让读者可以进入作者的世界,从而证明,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的作者是不死的。

在谈到卡夫卡的《城堡》时,张教授讲到了卡夫卡在对主人公K出场时所采用的时隐时显的叙述,譬如主人公的字母“K”所代表的无名、抽象、符号化与入夜、村庄的狄更斯式现实描写形成的不确定与确定的对应关系;又如通向村子的木桥与虚无缥缈的空间二者形成的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对比张力。张教授通过分析指出:正是通过使用极其清晰的事物来呈现最不清晰的事物,卡夫卡展示了他呈现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阐释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时,张教授解释了作品以天气预报开篇的意义,指出其暗喻现代社会的可预测、有序和高效。而紧接天气预报的对车祸的数据统计及报导却又体现了现代文明的不可预测性、无序性及偶然性。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不是简单的从AB,从甲到乙的世界,而是一个并置的世界,是需要读者去联结的开放空间,也是现代文明的特征所在。

通过对三位作家作品的分析,张辉教授说明了三个作者都分别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实现了作者的不死,读者对他们理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张辉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文本解读范本,让我们透过作者的方式了解作者建构的世界。在问答环节,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张教授就作者之死、作者的方式、文本意义的书写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讲座尾声,师生们与张辉教授合影留念。

 文 陈思   /  图 王爱素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青芝书会

20181111

                                              2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