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跟马克思学德语 ——同济大学吴建广教授做《共产党宣言》讲座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8-12-19


20181212日上午,应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德国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媛教授的邀请,同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德语系教授吴建广老师在紫金港校区东六-227带来了有关《共产党宣言》中破框句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李媛教授主持,沈国琴教授、庄玮研究员、邵勇老师与近百名德语专业本硕博学生到场聆听。


吴建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歌德诗学、策兰诗歌、马克思德文原著、德意志哲学与文化。讲座一开始,吴教授就幽默地给世界名著下了一个定义,就是众所周知,却鲜有细读的文本,《共产党宣言》正是这样一部卓越的经典范文。通过论述“分析”和“解释”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吴教授强调了阅读经典、研究经典的重要性,恳切告诉同学们乘风华少年要多读书、善思考、勤动笔。

接着,吴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一方面,我国相关的翻译实践不够、译本较少,另一方面,在学术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德语破框句的汉译就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之一。现有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常将诸多破框成分回置框内,这种“修复”破框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坏原文的表现形式和语气。

框型结构是德语独特的句法现象。德语句中谓语常由两部分组成,分别置于句子的第二位与末位,构成一个框架。但在现当代日常语言中,人们常突破这一语法规则,将一些句子成分置于句框之外。破框现象分为修辞破框和句法破框两种情况,其中句法破框可以起到降低理解难度、说明补充的作用,而修辞破框有着“突显””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文本的可读性,以接近口语的方法,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实用修辞学大全,各种修辞手法应有尽有,破框形式正是其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段。吴建广教授认为,《共产党宣言》是用文学形式铺就的一条哲学之路,尤其是第一句的破框结构与抒情诗韵蕴含的破与立的辩证法,即在破坏语法规则的同时建立诗韵秩序;其他语言都难以完全重述、翻译如此破与立共存的妙句。吴老师列举了《共产党宣言》原文中的十几个例子,在语法学、修辞学、韵律学、语义学、语用学以及翻译学层面上逐一分析破框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建设性翻译设想;指出修辞破框句的种种使用,其意图与《共产党宣言》文本面向普通劳动者紧密相关。吴建广教授建议将马克思的德语植入德语教科书中,跟马克思学德语学文化便可成为德语专业价值引领的常态。

吴建广教授在讲座中以生动的语言、直观的例句与细致的讲解带大家领略了《共产党宣言》的语言魅力,在传递严谨治学精神的同时,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自信,也学到了共产主义价值观,激发了同学们尝试阅读马克思德语原著的兴趣。

                                                       

德国学研究所

2018年12月19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