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图像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9-11-06


2019年11月1日至3日,“图像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圆正·启真酒店和外语学院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主办,德国文化研究所与中德合作中心承办,范捷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刘永强副教授担任会议负责人。

11月1日当天下午,中国各高校代表以及奥地利、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知名学者、教授和中青年教师陆续抵达杭州,在浙大圆正·启真酒店办理报到手续。

11月2日上午,“图像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于9时正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拉开帷幕。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李媛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曦先生、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先生、大会主席范捷平教授与柏林自由大学教授Hans FEGER的代表人先后为会议致辞。各位嘉宾在致辞中分别对图像及其传播效果的影响力、进行图像研究的重要性、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在此方面的进展、如何从现象学角度对图像的考察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并表达了对本次大会顺利召开的美好祝愿。

随后,大会报告在北京大学李昌柯教授的主持下顺利进行。德国基尔大学的Christine BLÄTTLER教授带来以《历史哲学中的天气图像》为题的精彩主旨报告。之后,在德文学术刊物《文学之路》主编、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冯亚琳教授的主持下,由浙江大学的范捷平教授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的Malte HAGENER教授分别为大会带来题为《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和《在行为空间和介面之间:作为图像、平面和介面的电影分割屏》的大会报告,深入探讨了文学和电影中的图像及其生成与运作法则,与会专家就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大会开幕式暨大会报告最终在热烈掌声中结束。

短暂的午餐过后,分会场的报告准时进行。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教授就图像交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进行了研讨。本次大会共设四个分会场,分别以图像与历史、图像与社会、图像与自然、图像与认知作为子话题。会场中气氛融洽,学术氛围浓厚,每个报告结束之后都会有生动热烈的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不同的思想在这里切磋、碰撞、沟通,加深了与会学者对跨学科视领下图像研究的理解。

热烈的学术探讨后,与会学者在志愿者的引领下,进行了短暂的茶歇休息。茶歇时,学者们仍在继续互相深入交流对于图像理论及其交叉研究的想法。茶歇后,与会人员登上开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大巴。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国内外的学者们结合展品案例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艺术与考古方面的历史以及浙江大学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

11月3日,研讨会进入第二日会程。经过了前一日的研究探讨后,各与会者在本日继续围绕图像的生成、传播及其形态等具体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上午9时,分别以图像与历史、图像与社会、图像与自然、图像与认知为主题的四组分会场的活动如期在紫金港校区东6楼各教室继续展开。

短暂的午餐过后,本日的大会报告暨闭幕式于下午2时在紫金港圆正·启真酒店正式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的主持下,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Caroline WELSH教授带来了关于医学、文学和艺术中的脑呈像及其作用模式的报告,辅助对于大脑活动影像的展示,阐释了图像的力量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随后,同样来自于柏林自由大学的Jeong-hee LEE-KALISCH教授作了以中国山水画中为研究对象的主题报告,以宋、明、元、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为例,解析中国古代画家如何通过绘画手段表达对自然事物的感知。两场精彩的报告过后,与会者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进行茶歇,并在茶歇中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茶歇过后,由浙江大学刘永强副教授对下半场大会报告进行主持。由来自帕德博恩大学Christina BARTZ教授带来题为《广告画中的社会》的报告,其中穿插各种视频资料,令人耳目一新。接着,大会进行了分会场讨论情况的简短汇报。各与会者对两天来各个分会场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提炼,并提出各自的想法与意见。

最后,大会主席浙江大学范捷平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并作出了闭幕发言,并对所有与会者表示了感谢。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李心驰  文:刘永强

                                         德国文化研究所

                                          2019年11月6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