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著名作家韩少功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沈晓云   发布时间:2019-11-07

115日(周二)晚,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莅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讲座——文学经典的形成。此次讲座由许钧教授主持。

首先,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上台致辞,何教授指出韩少功先生与许钧教授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译者。她从计量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韩少功先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许钧教授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个译名,最后得出结论:尽管词距和句法功能不同,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在理解力上的结果是一致的。许钧教授称韩少功先生在这本著作的翻译上是开拓者,而自己则是他的继承者。

韩少功先生认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作品的出版频率急速加快,每年全国出版的长篇小说(不包括网络小说)就已经达到4000余部。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的重大拐点,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现实,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知道要掌握所有的文学信息是不可能的。因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择优,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文学作品值得深思。在本次讲座中,他就围绕“什么是优”、“什么是经典”等话题展开论述。

对于文学经典的衡量,韩少功先生认为不存在共识性的标准答案,但是市场空间、作品长度以及作家的社会名望与地位等绝不能成为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在此,他给出了三个具有弹性的衡量标准:一是要克服创新的难度。他以《西游记》为例,认为这一作品将人、动物和鬼神三者合一的写法极具创新性。此外他又提到《尤利西斯》,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设置人物、结构和情节,揭示了人内心隐秘的、微妙的意识活动。当创新性不足的时候,只会离经典越来越远。

第二个标准是价值的高度。韩少功先生借用卓别林这一人物指出,大艺术家并非仅仅会搞笑,同时他们的作品有很多层次,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就诗歌的价值而言,在他看来也有高下之分。他认为谢灵运的诗缺乏对生活的感受,而陶渊明作为真正的田园诗人,是用生命在写诗,因此地位更为崇高。第三个标准是共鸣的广度,这不仅指读者的共鸣,更是一种全人类心灵共振式的声音,好的作品能跨越空间和时间而存在,其艺术思想的体量和分量有穿越时空的能力。

对于“经典是如何形成”这个话题,韩少功先生认为,经典来自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是不断的“建构”和“淘汰”这两个过程的叠加,一方面我们在不停地做加法,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停地做减法。他指出,在经典化的过程中,政治、金钱和知识界在做加法。政治往往能将作品推至经典的位置,但是这一因素对某一部作品的推动力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金钱为文学作品提供了资本支撑,如今资本在文学界开始兴风作浪,随着高资本、大市场的到来,各种文学作品的营销现象越来越多;知识界是最主要的因素,知识分子的力量对于作品的经典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时尽管做了很多的加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减退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加法是一种偶然,减法是一种必然。加法是人为的建构,而减法就是自然的淘汰。

对于“如何阅读文学经典”,韩少功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用了四句话加以概括:一是现场还原。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应该具有设身处地的能力,要换位思考来还原当时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二是心智对接。我们应该将作者当作朋友,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经典的核心价值;三是多元互补。经典并非十全十美,尽管它有很高的价值,但它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即使是良药,如果用错了就会是毒药,因此我们阅读的作品必须根据特定的情况和作者而定。四是以行(创)求知,即我们要用行动,用实践来阅读,将知识通过实践转变为能力,意味着再一次将经典在体内激活、重温和燃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完全接受经典的过程。

讲座的最后,许钧教授作了总结:文学、思想和创造在韩少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要有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让我们从文学转向对人生的透视。我们还要有共鸣的深度,我们中国人要走向世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向世界的中心位置,而是要在自我和他者的交互中让世界更为丰富。对经典的阅读,最重要的是一个“真”字,对于人生我们要认真,对于阅读我们要认真。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作者:张蕴涵

/图片:张峪溥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2019年116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