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山大学杨劲教授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9-11-08


20191104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青芝书会”邀请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杨劲教授,在紫金港校区东五-201会议室进行了一场名为“冯至十四行诗创作与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和诗学融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同时是“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的第二期活动,讲座由德国文化研究所的刘永强副教授主持。

讲座在14点准时开始,总共进行了两个小时。在讲座中,杨劲教授首先挑选著名日耳曼学者、翻译家和诗人冯至《十四行诗集》中的若干诗歌,并提出若干问题,如:怎样的抒情、怎样的哲理、怎样的十四行诗?怎样的人生经历?怎样的文学创作?怎样的中西结合?等。在提问之后,杨教授结合诗人冯至从事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讲解中聚焦于其中呈现的融贯中西的诗学创新、审美意趣和思想对话。



简单介绍了研究机缘后,杨劲教授以这部诗集中创作最早的篇目《一个旧日的梦想》为例,结合作者自传中对写作背景的回忆,点明了《十四行诗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恰似传统诗歌《诗经》中“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抒发方式。虽然条件艰苦,孤独寂寞,但冯至没有像他研究过的唐代诗人杜甫那样,用《新安史》、《石壕吏》等作品抒发自己深刻的痛楚和激烈的爱国情怀,而是发出了与革命战争的主流基调完全不符的抒情声音。

结合冯至创办诗刊、在德国求学多年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经历,杨劲教授认为冯至在创作方面受到的影响是多样的,学界的分析解读也应该建立在更广阔的事实基础上。带着这样的假设,杨教授接连分析了诗集中若干具有特别意义的篇目。

《我们准备着》一诗中对存在与永恒的转化、生与死的辩证法的呈现,充分体现了冯至对里尔克文学中生死观的接受和认识。《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是对整部诗集的总结概括,是作者在战乱时期对文学的期许。诗中“风旗”的意象更像是与荷尔德林的“Hälfte des Lebens”中飘扬在严冬的旗帜相呼应。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元写作,是对诗歌写作的反思,将诗歌的存在视作抵御绝望的希望。《深夜又是深山》则堪称“诗集的诗眼”,读者透过它能够一探诗人写作时的心境:在等待、煎熬、沉潜的状态中希望能突破外在战火纷飞的时空限制,在内心达到超越古今、涵括宇宙的境界;从互文性上看,最后两句的呐喊也是对歌德的映照。

杨劲教授认为,这一系列风格独特、情感真挚的作品是在冯至唐宋诗歌和德国浪漫派诗歌的影响下进行新诗的习作,在忍耐中积累直至成熟和爆发,将存在诗化,将诗存在化。她引导同学们一起读《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上》、《怀Y兄》等诗篇,结合叶嘉莹先生的《谈诗歌中的赋、比、心》一文,在解读角度上回归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感发,重点指出冯至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与此异曲同工,体现出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而读者要想进行诠释和再现,也需要做到“具眼、具心、具手”。《十四行诗集》中人称和主人公的使用,更是体现出感发生命的大小、深浅、厚薄,既是对西方个体本位观和儒家群体本位观的继承,又是对两种传统的创造性超越,可谓诗与思与十的完美结合。

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杨劲教授最后谈到冯至诗集带来的启示和自己的文化回归道路,感叹若是想做到融贯中西,必须对两者都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加上自己的辨别,才有可能驾驭并成功创造中西文化的沟通。

听罢,在场师生纷纷有感而发,围绕讲座中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展开了深刻而热烈的探讨。来自柏林洪堡大学的博士生马睿、德国学研究所的范捷平教授和刘永强副教授、浙江省社科院的李旭副研究员、俄语所的陈新宇教授、“中华译学馆”和翻译学研究所的冯全功副教授以及正在浙大讲学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等都就报告内容作出点评和提问探讨。杨劲教授对场上提问作出了细致的解答和回应,学术氛围温馨而浓厚。在多种解读思路的碰撞激发中,此次讲座交流完美落幕。


本次讲座由2019年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


附:杨劲教授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并获得德语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2017年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德语系学术带头人),2018年当选科隆大学Morphomata高等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教指委德分委委员。出版有德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


/文 陈佳倩


德国文化研究所

德国学研究所

2019年11月8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