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第七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19-11-23

2019年11月15-17日,“第七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在杭州成功召开。

“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是中国欧洲文艺复兴研究者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自2013 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国高校的相关机构轮流主办,在此之前已经举办了6届,今年第七届论坛主办方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这是论坛开启以来首次由外语学院举办的一届会议。


本届论坛规模较为可观,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众多国内名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众多留学海外的博士生的参与也成为亮点:来自香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帕都瓦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海外名校的留学生都提交了论文并参与了论坛的讨论。

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朱振宇老师主持,会议召开前,刚刚在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做完学术讲座的哈佛大学罗曼斯语系教授、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Villa I Tatti) 主任,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Lino Pertile教授闻讯赶来,在大会上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他对论坛进行了美好祝愿,并与众多参会的年轻学者进行了诚挚交流。

本届论坛的分论坛按照历史、艺术史、文学、政治思想史、哲学5个研究领域进行,除了10个组别的讨论之外,论坛还设置了“学生专场”,关心文艺复兴研究的后继发展。

历史研究分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的徐晓东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的周春生教授担任主题发言及评议人。周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心态史是文艺复兴研究值得进一步开掘的领域,他提出,19世纪出现了诸多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关的游记诗文,这些作品为文艺复兴学界提供了心态史比较研究的线索。他还指出,今人研究文艺复兴,要建构以史料和批判意识为基础的研究心态,要关注城市心态的差异。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刘耀春、韩伟华、陈绮、朱晓老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美第奇家族形象建构、观念史等角度对文艺复兴的历史进行了探讨。

艺术史研究分论坛分为两组进行,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学者们首次在本论坛中相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并非艺术史专业的学者也加入了论坛。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军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的杨振宇教授、北京服装学院的杨道圣教授分别担任主持、评议和主题发言。李军老师以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微笑为解读案例,从艺术中的科学、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反”科学、科学艺术的同体等四个方面逐个论述了达·芬奇作品中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理解达·芬奇的关键在于关注“之间”:即此与彼、形与物、男与女、老与少以及科学与艺术“之间”。两组议题专业性强又内容丰富,高远老师通过追溯乔托到贝里尼作品的演进,探讨了画框与文艺复兴绘画空间形成之间的关系,李婧静和刘向娟老师分别从观念史和手稿流传的角度对达芬奇进行了研究;刘海平老师分析了《三王的旅行》;陈书焕、吴京颖、何茜老师在艺术观念角度进行了更多探索;叶丹、赵靓、吕好好等年轻学者并未将视野局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她们探讨了尼德兰和德国文艺复兴艺术中的相关问题。吴京颖、陈书焕、何茜、刘海平等学者的发言穿梭于艺术批评与作品分析之间。李军等老师还就论坛未来的组织工作给出了有益建议。

文学研究分论坛力量空前壮大,分为四个组进行,前三组主题为意大利文学,其中包括两个“但丁专场”,第四组主题为英国文学。文学一组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正荣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军教授担任主题发言人及评议人。王军教授近年来连续翻译出版了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彼特拉克的《歌集》,目前正在进行但丁《神曲》的翻译,他在发言中谈到,“训世”和“隐喻”是理解《地狱篇》中心思想的关键所在,他还指出,隐喻不仅是中世纪欧洲形象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诗歌这种文字艺术的有效手段。文学二组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项义华研究员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铮老师担任评议人。这两组的讨论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特点,在李正荣、项义华、杨道圣、李川、彭倩、芮欣、马晓路、田众非、钟碧莉等学者的发言中,不仅能领略到精彩的文本分析,也能了解到就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文艺复兴研究中文学与文化史,文学与图像学的关系。

文学三组为“但丁专场”之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李婧敬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吴功青老师担任评议人。这一场由年轻学者组成,因此气氛非常活跃,肖剑、芮欣、常无名、成沫、刘铭等老师分别就但丁的诗学理想、但丁在中国电影中的接受、但丁与人文主义摹仿原则的关系、当代但丁学的数字人文研究进展、以及但丁思想的伊斯兰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学四组由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的张沛教授进行主题发言及评议。张沛教授的发言从“文学”的概念及历史出发,探讨了英国现代英语文学观念产生的时间,他将每个时代与相应的诗人及著作等联系起来加以佐证,清晰详实地展现了英国文学的孕育、诞生以及发展,最后引申出,英国文学诞生于16世纪下半叶,确切说为1570年--16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诗学。针对一观点,郝田虎教授与张沛教授进行了长久而真诚的讨论。这一组的其他四位学者、罗峰、娄林、王坚、汤梦颖都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个案进行了发言。

政治思想研究分论坛分为两组进行,第一组讨论由河南大学卢镇老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的刘训练教授担任主题发言人及评议人。刘训练老师指出,虽然勒邦在其代表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形成、群体心理的特征以及领袖对群体的控制做了生动的描述和犀利的评论,但是早在数百年之前,马基雅维利便在其主要著作中对这些洞见有了明晰的论断和深刻的阐述。虽然未能系统并重点论述群体心理,但马基雅维利毫无疑问可以被视为群体心理理论的先驱。第二组讨论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东锋研究员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林国华教授担任主题发言人,西南政法大学的王恒老师担任评议人。林国华老师将莎士比亚戏剧中“世界”和“王权”变故的根源追溯到哥白尼的“天文革命”的影响,他指出,“天文革命”使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阿奎那的封闭、和谐的宇宙幻相轰然倒塌,与这种古典宇宙秩序的坍塌对应的,是莎士比亚笔下中古“神权政体”理论的破产。在这两组的讨论中,谢惠媛、陈勇、王忆停与朱新、王恒、戴鹏飞、陈广辉、陈浩宇等学者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党争问题、政教关系问题、政治与德性的关系问题、历史写作问题、《乌托邦》中的自然魔法及其与伊拉斯谟思想的关系问题,英国宪政等问题进行了发言与探讨。

哲学研究分论坛由浙江大学的林志猛老师担任主持,同济大学徐卫翔教授担任评议人。哲学组的讨论围绕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展开,梁中和老师讲述了斐奇诺新柏拉图主义的文艺观及其影响,吴功青老师和卢镇老师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皮科·米兰多拉的思想,前者从皮科的魔法理论透视耶茨论题,后者则从以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探析皮科的两个脸谱,此外,高洋老师和蒋佳老师则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问题出发,前者探讨了亚当·博登斯坦对亚里士多德本原学说的批评,后者追溯了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与卡耶坦思想的内在联系。从几位老师的发言中可以清晰看到,文艺复兴哲学作为近现代哲学观念的缘起滥觞于对古代哲学的重新发现与解释。

在16日晚上进行的“学生专场”中,论坛实行了学者对学生一对一评议,期间,潘桑柔、周漠芸、赵壁、薛丹艳以及宋若词等五位同学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高远、梁中和、常无名、成沫等老师进行了回应,除了负责点评的老师,还有众多学者到场旁听,现场学术气氛非常热烈,老师们对年轻学生论文反映出来的语言及专业素养给予了高度肯定。

本届论坛的参与者的发言体现出了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与不同学派的学术传统,可喜差异并未造成隔阂,每一分会场的讨论和交流均较为充分和深入,前辈和年轻学者之间、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都进行了直爽而有趣的沟通。论坛组织者认为,虽然多样性并不能保证所有研究的合理与优秀,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精神仍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前提。最后,大会在意犹未尽的热烈气氛中落下帷幕。


图/梁颖、汤梦颖 薛丹艳 文/宋楠

2019年11月23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