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学贯中西,格物致知”的院训,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在金秋十月举行了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的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写中国书法,游西泠印社,漫步中国印学博物馆,参观浙江省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以郑瑞老师教授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为依托,在郑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亲身体验与实地走访,浸润在笔墨纸砚、花鸟鱼虫间,礼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艺术审美情趣。
书法有“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的美誉。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的成员中,一多半都曾在小时候执笔挥墨,有些源自家学渊源,有些源自对文字的喜爱,但多数都已多年不曾提笔。此次,团支部成员来到郑瑞老师工作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横竖撇捺点提折钩,而后自由选择四字词语,再度提笔,写下一幅多年未写之字,再续一段经年未竟之缘。这个上午,支部成员以笔作舟,以墨为水,乘一艘小船渡过时光,暂别现世,潜心于文字的洒脱与包容之中。
完成摹写后,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的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了学习心得。
在笔迹学立起玄妙的门户之前,古人就说:字如其人。写好字是能拿出手的脸面。去郑老师工作室写字之前,我已数年没有写过毛笔字,笔墨纸砚齐活儿的时候,落下去的一笔一画,试图复原曾经练成过的一点点周正感。字有它自己的美,那份美落成时,艺术品随之诞生。看过YouTube里一堂书法课,像只取了形式的广告片,介绍姿势,运气,走笔,煞有介事。看似要点一应俱全,实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技艺,技艺,“技”本身不该被玄学化,且“技”成为“艺”之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求速成,才能练成。不附会,才能领会。
——贾青倩
书法课上,老师让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初学书法,目的仅是为了写一手好字,从未思考为何而写。而在这节课中,我开始思考背后的问题。通过书法学习,首先要培养好的书写习惯,其次可以提升书法审美,从而提高和修正自己的行止和认知。同时,通过看老师写字,也让我联想到了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现在在YouTube上,有很多外国人介绍中国书法的视频,他们往往只是抓住了形的部分,然后故弄玄虚地强调“气”,没有展现出中国书法的精髓。我们应该让真正的书法大师和兼懂书法和英语的人一起合作,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张涵纳
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秋,自古便是登高望远,亲近自然的好时节。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的同学们先后探游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知晓了金石篆刻如何从达官显贵走向文人墨客,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认真聆听了彩陶古籍无言诉说的流淌岁月。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即将落幕之际,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的团员们也颇为感怀,交流了对本次博物馆之行的看法。
参观西泠印社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齐白石老先生的印章,他的篆刻单刀直下,有一种豪爽有力的感觉。路上,老师给我们讲了西泠印社的前身只是一个民间社团,通过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不断发展壮大至今。结束了参观之行,讲解员送了我们三语对照的介绍手册,并希望我们可以仔细研读,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对译者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展品的介绍并没有英文翻译,而我们所学的专业是可以为此做出一点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篆刻文化。
——张涵纳
在西泠印社兜兜转转几圈,从战国时代开始的印章历史,国印,官印,将军印,待定着不同的使命。石材广泛应用后,文人们开始刻章,讲解员姐姐说到这里也笑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雅士,也想郑重地刻凿自己的热爱,人格,念想,愿景。
有暇一件件细看的话,不乏很有意思的印文,临走时抓紧撷了两句:“且匋匋乐取天真”“知足知不足斋”。寥寥几字,重刻于章,轻落于纸,行云流水地定格处事态度与处世心境。俗人生,文人心,大可得兼。
——贾青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灵魂血脉,文化印记带给我们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作为外院学子,我们肩负着时代使命,国之重任,无数民族瑰宝等待着我们挖掘、传承和发扬。而这一切都始自今日,始自足下。
图/郑瑞
文/吴可凡
英语笔译研究生团支部
202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