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周三)下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何刚强教授做了题为“漫谈学语言、习翻译对人生的意义”的学术讲座。何教授是博士生导师、翻译系创始系主任,现兼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上海翻译》主编、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
何刚强教授以一个问题“教育部为什么要在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开始了讲座。现实中对翻译误解多多,很多人将翻译看成一种地位不高的“代言”性活动。何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翻译专业设立时受到的阻碍,肯定了新世纪翻译的巨大作用,厘清了“懂外语”和“搞翻译”的区别;进而又阐述“没有浓厚的翻译传统”、“没有一些有影响的翻译家或翻译学者”、“没有为社会接受、为广大读者称道的一批翻译佳作”、“没有公认的为当地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重大活动做出过显著贡献的翻译将才”以及“没有能统领翻译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合适的学科带头人”,这样的外语专业“不具备申办翻译专业的条件”。开办外语专业并不只能将外语作为一个工具教授,更应该包含教学和学术方面的学科建设内容。
在讲座主旨部分,何刚强教授提出了“译才不器”的重要理念。培养翻译人才不能单纯重“器”,而忽视一个人的“学、识”。除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外,同样重要的还有综合素质:首要便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相当的人文熏陶度”。学生应将有限的时间用在阅读英美作品上。而翻译专业学生更应左右开刀,不可“学了英文,锈了中文”。应多阅读好的中文书,尤其是中华典籍,通过学习繁体字,熟悉(背诵)美文华章,开启更多的学习之窗。其次,要掌握“宽广的百科知识面”。现阶段许多同学过度注重模仿语音,阅读小说中的风花雪月,知识面过窄,表达内容空洞。因此,翻译专业学生不能放弃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敏捷的逻辑思辨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综合素质。翻译在写作和交谈中都应注重逻辑,有“准确辨别、细致分析、高度概括、取譬引喻”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初步的译学理论层”,了解翻译的本质,解放思想,打开翻译思路。
何刚强教授寄语各位同学:“一个双语水平超乎常人、知识视野宏阔、腹有诗书、善于思辨、富有想象力,又很能与人沟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一定会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如果他或她志存高远,日后即便再改换专业或者转行,相信一定也会是一种精彩华丽的转身”。
(文 耿媛君/校 高睿)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