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外国文学经典的跨媒介传播及其文本变异 ——“俄罗斯文学启真讲坛”第13讲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0-11-02

20201027日晚7点,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俄罗斯文学启真讲坛13“外国文学经典的跨媒介传播及其文本变异”ZOOM平台如约而至。本次讲座由我校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笛教授主讲,俄语所所长王永教授主持。

主持人在介绍了吴笛教授丰厚的学术涵养后,以吴老师最新的代表作《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八卷本中的重要观点为引,带出讲座话题:文学经典生成是动态的,关涉文学与媒介学,是运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的典型对象。

吴笛教授首先回顾了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途径以及演变。文学经典的生成传播与人类科技进步发展同步而行,传播途径的变化不仅促使文学经典的流传普及,也折射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口头传播、表演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组织传播、影像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等重要阶段。

接下来,吴笛教授着重分析了文学经典的美术、音乐和影视三种跨媒介传播途径。在美术和音乐的传播方面以但丁的《神曲》为例。流传于世的各类以《神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插图、油画和壁画成就最为突出,不仅促使《神曲》不同译本的出现,也以画家的技艺展现了诗人生动的视觉想象,同时对后世基督教绘画产生深远影响。而雕塑这一创作形式也参与了《神曲》的美术传播,如罗丹的作品《地狱之门》《吻》《思想者》均取材于诗歌情节,将细腻的文字表述化为生动的形象。文学与音乐结缘可以追溯至原始的劳动歌谣。吴笛以单词Lyre(竖琴)与Lyrics(抒情诗)为证,指出音乐在抒情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作曲家曾多次以《弗兰采斯卡•达•里米尼》为题,写就同名音乐作品,表现出《神曲•地狱篇》中的可怖场景。随着20世纪影视传媒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外国文学经典也相应成为影视改编和其他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素材。在列举了《特洛伊》《王子复仇记》《雾都孤儿》等著名电影后,吴笛就“影视改编是否应该忠实于原著”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将作为语言艺术形式的小说转换为作为视觉艺术形式的电影,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再创作”,既必须将原作品的道德、心理和思想内涵通过新的视觉表现手段传达给观众,也不可完全模拟原小说情节而不加任何取舍。这样才能让文学文本的魅力感染观众,反向激发观众阅读文学原著的热忱,为文学经典普及作出应有贡献。

在互动环节,吴笛教授还就拉斐尔前派对但丁《神曲》的视觉表现、文学经典改编中的“戏说”现象、文学文本中的图像叙事等在线师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了细致回答。




(图/文:袁淼叙)

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所

20201029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