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外语学院成功举办2020年高层学术论坛暨“青荷说”教师发展论坛

发布者:祝秀香   发布时间:2020-12-06

2020125日,外语学院2020年高层学术论坛暨“青荷说”教师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求是报告厅成功举办,旨在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以老带新、新老互动的良好科研氛围,推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论坛由外语学院副院长程乐教授主持。外语学院院长程工教授致开幕辞。程院长首先对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外语学院2020年在科研发展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谈到,“外语学院高层学术论坛”自2014年首次召开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并参与讨论,较好地发挥了联系本院师生与外校专家的桥梁功能,引介新加盟成员的凝聚功能,以及促进学院内部师生交流的平台功能。程工院长和聂珍钊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的上、下半场报告。

      


论坛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开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尚必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辉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静教授作大会报告。

胡开宝教授在题为《当代译学研究:趋势与前沿》的发言中指出,当代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学科领域,但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仍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胡教授在详细梳理我国当代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译学研究未来应关注的研究领域,认为应从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国家发展战略和数字人文等视角展开。


尚必武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什么是非自然叙事?》。在发言中,他指出作为一支新兴的叙事学流派,非自然叙事学以“反摹仿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建构“非自然叙事诗学”为终极目标,已成长为一支与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比肩齐名的后经典叙事学派。在梳理“非自然叙事”多重定义的同时,他重点阐述三个论题,即非自然叙事的“非自然性”、非自然叙事的阐释路径和当代英国小说非自然叙事研究的意义与启发价值,并提出非自然叙事学未来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方向。


张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理解范式下二语概念数效应的神经认知研究》。他采用ERP手段考察理解范式下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加工主谓一致时是否存在概念数效应,发现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就概念数效应表现出不一样的脑电模式,认为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无法像英语母语者那样表现出对概念数效应的敏感性。张教授从基于线索的记忆检索模型入手讨论二语学习者概念数效应缺失的可能原因,以及理解范式与产出范式下二语学习者概念数效应缺失的可能差异。


杨静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双语表征与双语控制的神经机制》。报告围绕双语者重叠的语言功能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她指出,一方面中英双语者由于其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双语者在语言的神经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存在竞争激活,需要语言控制网络进行调节。杨教授进一步认为,双语表征与双语控制的脑机制研究揭示了语言学习与脑的可塑性关系,为语言教育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坛专场报告会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语言学专场报告在紫金港校区东五201会议室举行,由马鸿老师担任主持,外语学院闵尚超副教授、张慧玉副教授、邵斌副教授、何文忠副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闵尚超副教授在题为《基于<量表>的听力诊断测评与教学实践》的发言中指出,诊断测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诊断报告,反馈教师与学生,促进个性化教学,但如何将抽象的定量数字信息转换为更清晰、更丰富的定性反馈信息,如何让教师学生理解诊断信息并合理运用相关信息,是诊断测评的一大难题。《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十分有助于解决诊断测评的这一瓶颈问题。


张慧玉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十年发展趋势研究(2009-2019)》。在发言中,她基于专门行业研究机构卡门森斯2009-2019年间发布的权威行业数据,详细梳理了近十年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市场整体的变化趋势,重点审视语言服务,尤其是语言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上述趋势对中国服务行业的启示。


邵斌副教授在题为《基于多变量分析的语言变异和演变研究》的发言中指出,近十多年来基于多变量分析的语言变异和演变研究已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基于这样的背景,他通过以英语表量构成a bunch of X历时演变的多变量分析、英语强化词的构式搭配分析、基于“动态气泡图”的英语不规则动词演变等个案分析,试图呈现当前研究的进展。


何文忠副教授在题为《翻译的技术转向》的发言中指出,计算机、互联网,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翻译这一古老的职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革。他认为,翻译应依靠技术的力量,科学处理人工译者与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同时,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应努力提高自身识变、顺变、求变的意识。


文学专场报告在紫金港校区东五102青荷吧举行,由隋红升教授担任主持,外语学院聂珍钊教授、王永教授、刘永强副教授、李佳副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聂珍钊教授在题为《脑文本的声音形态与语言生成研究》的发言中指出,脑文本是一种文本而非语言,它存储在人的大脑中。借助人的发音器官进行口头表达和借助符号进行书写是表现脑文本的两种基本方法。口头表达即为语言表达,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的最主要方法;通过符号表达即为文本表达,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次要方法。聂教授认为,文本可以转换成语言,语言也可以转换成文本,但无论语言还是论文,都是表达脑文本的方法。保存在大脑中的脑文本经过发音器官转换成声音,即生成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是从脑文本转换而来的,都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


王永教授在题为《数据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的发言中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研究既要保持传统,立足文学文本,又要开阔视野,开展跨学科研究,而基于数据的文学研究就是一种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它采用计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大量同作品的修辞、主题和谋篇、思想和情感以及与题材有关的问题,为文学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研究线索及证据支持,使文学研究更具科学性。


刘永强副教授在题为《德国文化技术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的发言中指出,数字化变革以来,新媒介的发展加剧了人的符号化进程,改变着人的感知与交往方式,建构了文化的新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技术理论在德国知识界悄然兴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佳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省市对接“一带一路”重点国别选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在发言中,她指出省市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基础单元,因此,各省市应紧扣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沿线重点国家实际需求采取差异化的合作策略。其中,重庆应从开放通道拓展,开放型经济产业优化、开放平台功能提升、投资合作领域深化与交流机制健全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合作水平。


本次论坛在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挖掘师生科研潜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引领学院科研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建设科研强院的战略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论坛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文/任洁 图/张珏

                                        外语学院

                                       2020年12月6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