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王克非教授“论翻译的双重中介性”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祝秀香   发布时间:2020-12-18

       2020121614:00,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应邀来到浙江大学,于紫金港校区东六教学楼227会议室做了题为“论翻译的双重中介性”的讲座。讲座由外语学院副院长程乐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教授直接点明本次讲座的主题,即“翻译的双重中介性”。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中介性活动,从母语到外语,或从外语到母语,翻译起到了中介作用,是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基于此,王教授给出了自己关于翻译的定义: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将译者、语言、文化三个要素包含在了一个简明的定义里。王教授认为,翻译的定义里不能少了“译者”,译者在选材上有自己的主观性,其背后有比较明显的限制性因素,比如赞助人、出版社、机构等等;也有不明显的因素,比如社会,文化、知识结构等等,这些有形无形的手控制着译者。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直译或是意译,归化或是异化,不仅是译者自身的选择,也受到译者背后文化的影响。

      接着,王教授从语言的定义切入主题。他指出语言有很多定义,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此处,王教授特别强调,容器的概念很重要。容器是永久的,是装载文化的。翻译可以做不同容器之间的搬运、牵引工作。翻译把不同语言容器之间的好的东西进行了搬迁,使自己的语言容器丰满、充盈。外来文化被翻译进入中文容器后,就成了中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融入到中文里,也就融入到了中华文化里,所以王教授认为,翻译的功劳“不可衡量”,翻译的意义“太重大了”。

      王教授又援引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论证翻译之难度。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从一种语言文字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间有许多的间隔”,语言文字本身有间隔,译者的理解和文风与原文有很多间隔,译者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之间又会有间隔。钱钟书先生说,(一种语言文字)一路颠顿风尘,遭遇风险才能达到(另一种语言文字)。翻译不仅面临着重重难关,最后的成果还不一定尽如人意。

      另外,王教授积极肯定翻译的价值,认为轻视翻译就是忘本,因为所有学术都处于翻译的带领下,如中国早期的教科书,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很多都是翻译或者编译而成;轻视翻译就是冒犯,冒犯了玄奘,冒犯了严复,冒犯了林纾、鲁迅、傅雷,也冒犯了共产党宣言的译者;轻视翻译就是无知。

      之后,王教授再次强调了翻译的作用,他认为翻译最大的功用,就是将一个语言容器里的信息搬到另一个语言容器里,采撷精华,互通有无,从而极大地丰富目的语及其民族文化。

       接着,王教授重点分析了翻译的中介性。他认为,翻译的特质在于其中介性,这种中介行是两面而非单面的,向外是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接受,向内是将接受的信息内化、存储、再生。王教授指出,翻译的双重中介性表现为:在一个层面上,接受源语,成为译语;在另一层面上,译语影响目标语,包括内容和形式。王教授指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换,也不仅仅只有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两种文本之间还应有翻译文本,翻译文本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交汇。王教授提到,传统的翻译研究专注于译本对源本的“信达雅”,是一个维度,一个层面;而后起的研究关注到了译本,译本有了独立身份,不必依赖于源本,这是一个新的维度,关注到了译本语言与母语语言的异同;还有第三个维度,即除了关注上述二者,还要思考和分析译本对母语的影响和再生。王教授指出,翻译文本会对原创文本持续地产生间接的影响,包括词汇、句式、主题内容等方面。直译、意译、节译、编译等等,都只是从第一个维度关照翻译,只有把三个维度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看到,翻译不是简单的言语间的转换,而是语言文字信息的选择、迁移、交汇、存储和再生的连环过程。

       之后,王教授细致分析了“选择、迁移、交汇、存储、再生”的具体含义。他指出,选择是译者和社会文化的选择。比如,严复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作品,而是对进化论思想做了选择,他翻译的《天演论》是取了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三家之长。这种取舍的背后是严复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可见译者选择的重要性。迁移即移译。译者的策略、过滤、变容受制于译者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交汇是指翻译跨文化、跨时空的特质。存储指翻译进来的文字成为目标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巴金的小说《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出版,在五十年代中期作了修订,巴金把书中大量的被动句修改成主动句,减少了书中的欧化痕迹。存储之后便是再生。比如鲁迅早期留学日本,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很多并非中文,而是日本人的译介,他在这个过程吸取了很多外国文学的,做了很多翻译的介绍。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也会引用很多外国文学的名言,比如“to be or not to be”,“是……还是……”这个句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再者,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也经过了再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适应了国家国情的需求,进行了再生的马克思主义。他还列举了中国的小学课本中的大量的翻译文字,比如“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等等,这些话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这正证明了翻译的存储、再生功能。

       最后,王教授一言总结之,善于学习、善于经由翻译取百家之长的民族才能更加强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本次讲座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嘉宾介绍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外语教学与研究》(教育部名刊)主编,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翻译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翻译文化史论》《语料库翻译学探索》《国外外语教育研究》《世界语言生活报告》等。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两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奖,两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章,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周丹丹撰文/郭晓华校对

                                                                                                                     外语学院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20201217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