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欧美现代主义文学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1-12-12


 20211211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2021欧美现代主义文学高端论坛”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据不完全统计,来自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的400余位专家、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线上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副院长赵佳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致开幕辞。董燕萍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现代主义研究中心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成就,认为此次会议是推进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和建构原创性批评模式的良好机遇,并预祝本次“云上论道”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上半场的主旨发言人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童明教授和美国新奥尔良大学钱兆明教授,清华大学曹莉教授担任特邀主持人。

童明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从‘应和’到‘灵韵’:忧郁的理想催生的现代美学”。他以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和《恶之花》诗篇为例,阐释波德莱尔诗艺中美学概念“应和”(correspondence)的具体内涵,并以城市浪子(flâneur)这一形象解读“理想”和“忧郁”何以如影随形。他进而指出,本雅明将波德莱尔“忧郁的理想”发展为哲学理论,探讨“灵韵”(aura)的消逝与复得。他认为,本雅明用“灵韵”为发乎人的灵性、不依赖机械媒介的美学经验赋予一个符号,超越时间、物我相通,抵御现代异化。童明教授的主旨发言还有一个纵向的维度,将“应和”与“灵韵”向华夏古代文明延伸,与“栩栩然蝴蝶也,蘧蘧然周也”的庄周梦蝶相关联,形成跨文明的类比和对话。

钱兆明教授在“从杜尚的‘眷留’理念到斯奈德的《牧溪的柿子》”的主旨报告中,以“眷留”(delay)理念为切入点,阐释斯奈德21世纪的禅诗。他认为,杜尚的《大玻璃》展现了挑战未来的“眷留”理念,即在关注艺术本身的同时,探讨观众和读者感知艺术时的困惑之感,从而捕捉第四维度的“弦外之音”。他对照牧溪13世纪的《六神图》和杜尚20世纪的《大玻璃》,细读斯奈德21世纪的《牧溪的柿子》,发现斯奈德效仿了牧溪禅门公案“绕路说禅”的模式,其激发开悟的手法恰似杜尚试图打开第四维度的“玻璃中的眷留”。他还指出,斯奈德的禅诗激发开悟实则是在词语与音韵上做文章,让读者捉摸“弦外之音”。钱兆明教授将“眷留”理念一以贯之,既阐明了杜尚的“陌生化”诗学、斯奈德诗作的禅意,又传达了一种探索第四维度的前卫理念。


曹莉教授对两位教授的主旨发言做了精彩点评。她指出,两位教授的演讲纵横捭阖、中西互通,就现代主义文学最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追问,关注物我合一的主题。她结合祛魅、异化、荒原意识等概念,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将人文学者也比作忧郁的浪子,在如何回归人性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针对“应和”和“眷留”的理念,她又分别联想到王佐良先生的“契合”(affinity)和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提出了研究问题,拓展了研究思路。曹莉教授最后呼吁广大学者回归文化传统,在华夏根基中寻求解决现代问题的方案。


论坛下半场的主旨发言人是山东大学申富英教授和浙江大学高奋教授,南开大学刘英教授担任特邀主持人。

申富英教授做了题为“论《尤利西斯》中作为文学事件的超物质铭写”的主旨报告。她将《尤利西斯》视为一部由物书写构成的小说,认为小说中个体、社会、历史、人类等母题都离不开对物本身的书写,物构成文本本身。她指出,物具有主体性、能动性、施事性、建构性,物的力量和特质均依赖于物的超物质性的事件性而实现,因物的超物质性铭写的断裂而生成。她以塔楼、镜子、金钱、黑豹、母牛等物的超物质性铭写为例,阐明了《尤利西斯》中物的事件性,探究了该小说双重乃至多重叙事进程的书写机制。申富英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既关注小说的写实性,又强调文本的转喻性,提供多种读法以供大家选择。

高奋教授以中国诗学为理论观照,做了题为“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的学术报告。她旁征博引,阐明了“情景交融”的特性——即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通过“神与物游”,达到“意与境会”的诗意境界,并揭示了其在中国诗学范畴下,“物我合一”、“形神合一”、“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她进一步以《伦敦风景》中的6篇随笔为例,展现其景、情、意如何层层递进、水乳交融,多层次展现伦敦的形貌、脉络、精神、首脑、性情和生死,展露伦敦作为大都市的生命情志。她最后指出,这种多元境界融合相通于中国诗人王昌龄提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说,兼具由表及里的深度和超然物外的高度。高奋教授从中西观照的视角进行批评实践,呈现出一种整体性、体悟性和创新性的文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


刘英教授对两位教授的主旨报告做了精彩点评。她提到,申富英教授的发言紧随当下“物转向”和“文学事件”的研究前沿,其发言本身就具有事件性、断裂性,为《尤利西斯》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她指出,高奋教授的报告既回应了时下“文学风景”研究这一热点话题,又原创性地运用中国诗学“三境”说的理论框架做出独到阐释,展现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性。


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学者与四位专家进行了热烈互动。四位专家就回眸经验和怀旧(nostalgia)的关系、灵韵与活力论(vitalism)的关系、“眷留”的具体内涵、超物质概念之滥觞与内涵、超物质性与新物质主义的关系、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灵韵与情感(affect)之异同等诸多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听众受益匪浅。


论坛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方凡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做总结发言。高奋教授指出,四位学者的研究从多角度切入探讨欧美文学,充分体现了中西互鉴的特性,具有延续性、推进性、独特性和重要性。她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三大特点:一是“和而不同”,研究对象虽不同,核心理念却一致,推崇多样性的统一;二是“知行合一”,强调美学的经验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性、不可分割性;三是“博观”,运用跨学科研究、多元研究的方法,探索现代美学的渊源、内涵和本质,考察诗学理念的系统性、文学表现的超然性、以及文学表达的诗意性。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现代主义研究中心近年来已召开数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进具有中国视野的欧美文学研究。“2021欧美现代主义文学高端论坛”继续推进了中国视野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横跨三个世纪的广阔视野中探索并阐明现代美学、现代主义形神和现代主义理念,展现了中国学者对欧美现代主义研究的创新性拓展。从8:3012:30整整一个上午的会议中,大家沉浸其间,享受了一场文学与思想的饕餮大餐。此次高端论坛圆满结束!


/ 张鹏飞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20211212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