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文本·方法·方向:新时代的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2-11-11

      114日至6日,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协办的文本·方法·方向:新时代的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原六通宾馆院顺利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受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浙大-耶鲁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计划、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19ZDA29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项目资助。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盛会。会议包括114日晚的会前讲座、115日上午和116日上午的4场主题发言和115日下午的分组论坛。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为本次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国际权威莎学家、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为大会做了关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会前讲座(另有专文报道)。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Hanning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等十四位国际国内知名学者为大会做了主题发言。分组论坛涉及现代诗歌、文艺复兴诗歌、中世纪诗歌、诗歌与翻译等多个议题。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并同期在B站进行了直播,逾千人次在线聆听。


开幕式合照



115日上午,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首先为本次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她以典雅娴熟的英语,简要回顾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介绍了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总体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何莲珍指出,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学者参会,正是体现了本次会议联合本土与全球、线上与线下、国际与国内,推动学术、增进友谊的愿景。诗歌是打动人心的艺术,诗歌可以融合差异、将全球与本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也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一个主旨“solidarity”:面对着疫情的分隔,诗歌研究凝聚着学者们致力于以和谐的学术共同体连接世界的坚定努力。她还援引中国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写下的不朽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如诗如画的意境引领与会嘉宾进入本次诗歌研究会议的主题。何莲珍感谢海内外的与会嘉宾对本次研讨会的积极支持,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委会会长张跃军教授为开幕式致辞。张跃军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办方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并祝贺了本次国际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他表示,本次会议题目中的关键词“文本、方法、方向”正是预示着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新时代的研究者致力于促进诗歌的教学、研究、翻译,在学者们的共同推动下,可以预见本次会议将会取得优秀的佳绩和丰硕的成果。在致辞的最后,张跃军还向浙江大学特别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表示了感谢,尤其是郝田虎教授领导下的团队高效的工作。他希望与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携手努力,共同取得大会的成功。


何莲珍副校长(左)与张跃军教授(右)开幕式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主持。董燕萍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光临本次研讨会的校外特邀嘉宾,包括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Hanning教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John Rumrich教授北伊利诺伊大学William Baker教授、乔治亚州立大学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Richard Newhauser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河南大学高继海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Sandro Jung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北京大学黄必康教授。莅临本次大会的嘉宾还有湖南大学黄晓燕教授、重庆大学李永毅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西南大学刘立辉教授、山东大学刘晓艺教授、西南大学罗益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隋刚教授、复旦大学王柏华教授、中南大学吴玲英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闫建华教授、西南大学晏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杨丽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章燕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亚婷教授等,以及浙江大学的何莲珍教授、沈弘教授、郝田虎教授、何辉斌教授、赵佳教授等。(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线上与会者合照


大会第一场主题发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第八届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张剑教授主持,他详细介绍了来自国外的三位发言嘉宾,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热烈欢迎。三位主题发言者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Hanning教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John Rumrich教授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Richard Newhauser教授。

美国中世纪学院院士、国际权威中世纪研究专家、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Hanning教授率先进行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为“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Percep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 The Reeve’s Shifted Cradle in 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Hanning教授指出,诗歌同时包含着生活和语言,而叙事诗歌首先关乎故事的讲述,并提供了人们试图追求的个体能动性的模型,无论能否最终实现。英国大诗人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诗歌揭示并评判了深植于十四世纪西欧的关于知识、理解以及行动规划的不确定性的危机。Hanning教授翔实解析了其中“管家的故事”如何以诗歌的方式回应着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的认知问题。

国际权威弥尔顿研究专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讲座教授John Rumrich为研讨会做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为“Milton’s Shakespeare: Spare John and Plump Jack”。Rumrich教授探讨了2019年新近发现的弥尔顿对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的亲笔注解和编辑干预(该对开本现藏费城自由图书馆),揭示出其对莎士比亚的时间、空间和氛围的隐喻的持续关注。这些编辑和批注还表明了弥尔顿对剧作中的歌曲和假面剧的文体感兴趣,显示出莎士比亚与1630年代弥尔顿诗歌发展的艺术相关性。当弥尔顿试图寻求独立的诗歌志业之时,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四部曲可能对他尤其产生了个体的共鸣。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教授、著名中世纪研究专家Richard Newhauser教授为会议做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目为“The Importance of Intent in Chaucer’s Merchant’s Tale”。Newhauser教授指出,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商人的故事中,视觉受到了干扰直至最后冬月老人变成眼盲之人。运用光学透视的知识有助于清晰显示这个故事中的视觉和盲目二者所起到的作用。透视主义认识论对于视觉幻象的解释意在将蒙昧的感知,或者说单纯的对于表象的信念转化为更加确定的知识。根据透视主义者的看法,不仅是光线透过媒介传播,观看者的意图对于视野或观点的形成也是必要条件。


第一场主题发言


      大会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浙江大学沈弘教授主持,他详细介绍了四位主题发言人,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热忱期待。四位发言嘉宾分别是河南大学高继海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上海财经大学Sandro Jung教授和复旦大学王柏华教授。


沈弘教授主持第二组主题发言


河南大学二级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高继海教授为本次研讨会做主题发言。高继海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德文郡手稿说起”。高教授在论述中详细分析了德文郡手稿这一英国16世纪诗集中引人瞩目的爱情悲剧诗歌。这组爱情诗歌是在玛格丽特·道格拉斯与贵族青年托马斯双双被亨利八世投入监狱之际写就,诗中意蕴情深意切、荡气回肠。高教授细致考察了这一组爱情诗歌的语言、音韵特色,并深入探讨了其文化内涵及其与当时政治权力的关系。

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委会会长张跃军教授为大会做主题发言。张跃军教授的发言题为“共同体视野下的毕晓普巴西时期诗歌解读”。张教授的论述聚焦美国现代诗人毕晓普侨居巴西时期留下的关于巴西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诗篇。这些诗篇生动地体现了共同体的广泛关切和深刻内涵,譬如共同体的区域性、关注平民百姓,心怀善念、激发美好联想,通过符号和认知建立起民族概念等等。通过上述分析,张教授指出,这位诗人巴西时期的诗歌作品,起源于血缘共同体,历经地缘共同体,而最终臻于心理和精神共同体的创作经历,在共同体视野下,闪耀着思辨的光辉。

上海财经大学二级教授、ANQ期刊主编Sandro Jung教授为本次会议做主题发言。Sandro Jung教授的发言题为“A Quantitative and Genetic Study of the Early Eighteenth-Century Nature Ode,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John Dyer’s ‘Grongar Hill’Jung教授意在论证十八世纪早期自然颂歌的技巧复杂性和创新性,他采用定量方法,认为描绘自然的颂歌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1720-1740年代。Jung教授尤其关注了威尔士诗人John Dyer1726年的颂歌“Grongar Hill”,通过对其多种版本的文体分析,揭示出其与这一时期其他颂歌共有的文体发展特征。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柏华教授为会议做主题发言。王柏华教授发言题目为“我的事业是圆周:狄金森的定义诗和实验诗学”。王教授通过考察狄金森的定义诗手稿,特别是她留下的各种异文,进一步反思狄金森的定义诗及其实验诗学。王教授指出,诗人为自己重新思考和定义一切,始终保持为万物重新命名的冲动,然而同时否定常规定义,表明定义之不可能。狄金森的宣称我的事业是圆周可能暗示着艺术家的创作有别于自居中心的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其工作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探索认知的边缘并尝试扩展了认知的圆周。


第二场主题发言

 

      115日下午,十二场分组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吸引了近千名观众的关注。分组论坛分别围绕“现代诗歌”、“经典及其流变”、“文艺复兴诗歌”、“中世纪诗歌”、“艺术与传统”、“莎士比亚与弥尔顿”、“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现当代诗人”、“十四行诗”、“诗歌与翻译”、“比较与对话”及“女性诗人”等主题展开,参会代表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浙江大学沈弘教授等十二名专家应邀做了点评,给与会者带来诸多启发。


第一分论坛与第三分论坛发言


第四、第五分论坛线上合照


第十二分论坛线上合照


116日上午,本次会议的第三场主题发言由北京大学黄必康教授主持,他介绍了三位来自国内外的发言嘉宾,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热情的欢迎。三位主题发言人分别是北伊利诺伊大学William Baker教授、乔治亚州立大学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 

著名莎学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北伊利诺伊大学William Baker教授为本次研讨会做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目为“Shakespeare’s Sonnet 29”。Baker教授意在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提出对莎士比亚第29首十四行诗的解释,尤为关注其中的形式成分,例如节奏、韵律、划分等,以及其他一些形式特征,例如名词、动词等语词的含混和特点,由此解析出这首十四行诗的宗教性质,以及它对后世读者的影响。Baker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这些视角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其他十四行诗的解读。

著名弥尔顿专家、乔治亚州立大学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为会议做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目为“Milton, Crisis, and the Preservative Power of Verse”。Dobranski教授的论述围绕着弥尔顿在1642年秋伦敦面临国王军队的攻城危机时所写的十四行诗进行,并指出,弥尔顿将这首诗钉在门上,证明了其对语言力量的信念。通过深入细致的文本与语境分析,Dobranski教授讨论了弥尔顿的诗歌与迫在眉睫的环境之关联,揭示出诗人对诗歌叙述、对民族语言、对正义表达的维系力量的坚定信念。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特聘教授王宁为研讨会做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目为“世界诗歌对诺奖的贡献及其理论建构”。王宁教授指出,在众多诺奖得主中,杰出诗人在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泰戈尔主张要以永新的诗歌来反映生活的愿望,并表示自己要生活在人民中间。叶芝的诗歌理论偏重类似绘画的象征手法,因此早期诗歌带有唯美主义的倾向。艾略特提出了诗歌的三种声音一观点,对现代诗歌创作本身产生了指导作用。王教授通过对这些诗人的杰出贡献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建构一种世界诗歌。


第三场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的第四场主题发言由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正栓教授主持,他详细介绍了四位主题发言人,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热忱期待。四位发言嘉宾分别是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湖南大学黄晓燕教授、山东大学刘晓艺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杨丽娟教授。


李正栓教授主持第四场主题发言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特聘教授郝田虎做主题发言。他的发言题目是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影响郝教授大诗人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斯宾塞等入手,利用数据库提供的“新”材料,探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和诗歌对中国现当代诗歌,尤其是十四行诗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十四行诗中国化是20世纪中西文学交流的重要成果,中国诗人对世界十四行诗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十四行诗重视不够的现状需要得到修正。

湖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黄晓燕教授讨论的主题是“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大音希声’”。她从比较文学视野出发,认为史蒂文斯的“最高虚构”是现实与想象的完美融合,是典型“大音希声”, 是抽象的、变化的,并能给人愉悦,这与中国文化“道”的“无形”、“变化”及“无欲”不谋而合。从现实意义来看,史蒂文斯的诗与老子的“道”均为“大音希声”,是一种无声的内在暴力,能帮助人们抵御外在暴力,惬意生活。

山东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诗人刘晓艺在她的主题发言中,与参会师生分享了“一位格律诗人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心得”。她先是带领与会师生一起“探讨如何在语风、韵律上最大程度动员中诗元素,以归化审美为鹄的,来还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典雅的中式五言古风”,接着,她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自己的原创诗作的听觉盛宴。李正栓教授回应道,刘教授的发言向我们强调了“格律”对诗歌的重要性,“灵感”与“情怀”对诗人的重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希腊罗马与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丽娟教授作了题为“论《阿尔戈英雄纪》中赫拉克勒斯价值评断的悬搁”的主题发言。杨教授关注到这部长篇叙事诗中“不在场的在场”的叙事方式,认为它实现了“赫拉克勒斯在求取金羊毛的过程中与伊阿宋的共在和对比”,由此揭示了“意志”与“命运”、“个体”与“集体”,以及“荣耀”与“惩罚”等多重矛盾关系的并峙和冲突。


第四场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的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主持。首先,分组论坛的主持人老师分别向大会作了总结汇报。接着,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作了会议总结,认为此次会议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是一场“真正的国际会议”。最后,本次会议的组织者郝田虎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强调了此次会议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向此次会议的发言人、主持人、评议人、参会师生及会务组师生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在热烈的掌声中,赵佳教授宣布“文本·方法·方向:新时代的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

 

 

文:王瑞雪、王玉莹

图:林卫健、张炼、邵慧婷等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